環境
淨山英雄  蒙面的理由

報導:李佳殷 /編審:詹尹州

環境保護 從見識真相開始

自人類文明自邁入21世紀以來,環保就是不斷被全面關注的領域,也是一種象徵人類從小愛到大愛的展現。除了生活中隨手可做、也被提倡的「資源回收」、「少用塑膠袋」等呼籲,更多隱形在這個地球上破壞環境與生態的「人類行為」,也逐年開始獲得一些熱愛自然與環保的機構或民眾關心。

小時候,郊遊或遠足,我們常對老師耳提面命的「不要亂丟垃圾」記憶猶新,但十年、二十年過去當我們長大,這個社會仍充斥會把垃圾留在身後的人;隨著周休二日與國人旅遊風氣盛行,無數的景點被開發、公路系統被更方便的建立後,人們擁有更多利基享受生活品質的同時,大地卻成為受害者。不論是海洋、山林、公園、旅遊勝地…,各處都是民眾「到此一遊」所遺留下來的垃圾。大自然至此被發現,正在悄悄哭泣。

(自然環境與人為垃圾示意圖。取自Pixabay)

 

爛攤子,誰收拾?

早在民國80年初期,關於海洋環境破壞的搶救行動,就有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等開始運作關心,但淨灘的行為,真正草根性的人傳人影響,經典案例是在2012年一位大學女學生林藝身上,她一個想「善待環境」的初心,意外引起很多共鳴,結合網路時代社群揪團熱力的搧動性,粉專「寶島淨鄉團」成功喚起許多民眾心中那股「也想做點善事」的心,紛紛不斷加入她所舉辦每次各地的揪團淨灘行程,林藝本人也因此成為2014年遠見雜誌「看見台灣平民英雄百人榜」上的名單。

 

口號不重要  實踐才重要

2014年開始,也有四位來自台灣、大陸、馬來西亞等不同國籍的嶺東科技大學學生,他們開始了淨山義舉,秉著因為心疼、所以行動;他們欲透過關心高山垃圾問題,以行動帶領民眾一起加入淨山的行列。

但是,撿拾海洋垃圾容易,攀登高山卻不然。想要登百岳還要背垃圾下山,除了充足的體力,器材與專業的前導人員似乎也不可免,因此一般民眾對淨山這條路無形中的高門檻,也悄然成為這四人影響力的疆界。

究竟怎樣的種子,才能像林藝那般,感染點火一樣,快速蔓延呢?

 

蒙面英雄  闖出名號

「用撿垃圾說一個故事」是現任國中體育老師的吳文志開始淨山、自發性環境保護的想法。他的初心很簡單,用行動宣導無痕山林、用己身推廣環境教育。

他走遍山間、也到過不少海岸;也許是身為老師,能不只在課堂講道,還能教行合一的實踐精神很受人尊敬,體育老師性格中帶點樸素與憨直的談吐,也使他成為吸引很多普民的種子。

儘管人氣如明星,每篇貼文都有1.2千人按讚,但吳文志卻不想當紅人。他遮住自己的臉孔,蒙面淨山、用一張張實際撿拾到環境中充滿這麼多垃圾的證據與拍攝的實錄影片;企圖讓人們「看見」,垃圾之多的程度,真實發生在生活中。

(在各處風景名勝能撿拾到的垃圾量照片,往往讓網友驚呼。取自吳文志臉書)

 

從象山到七星山、又撿到四壽山;有人向吳文志敬禮、有人感謝他的付出,其中一段發生在台北四獸山的對話,更反映他簡單的個性中,其實有著敬天的大智慧。 

「有個人忽然朝我走了過來,便問說:『你哪裡人』?
我抬起頭來回應他:『我住木柵,今天是來松山慈惠堂拜拜的』。
他又問:『那怎麼會在這裡撿垃圾』?
我回應他:『來松山慈惠堂拜拜的人,往往不是為了自己而來,
而是為了自己的親人子孫而來』。我來淨山撿垃圾也是一樣,
為了留給後代子孫一塊淨土。」

 

吸引力 等於影響力

 很多人一聽到環保理念,感覺像永遠束之高閣的「道德人士」作為,既不貼近、也不感動,同時又對生活的方便性有很多拉扯下,與其無法一勞永逸解決,就乾脆當它沒看見。但像吳文志這樣一個平凡無名的身影,不用聲嘶力竭的吶喊,也缺乏大張旗鼓的助陣布條,卻能被眾多相同的普民認同看見,進而成為八千多名網民的追蹤關注焦點,其實點出了很多環保機構理念背後「賣不出去」的原因:欠缺一個很親民的吸引力!

提升公德心 別再等天堂

從因為要負責記過學生的消過審核、被反問「那老師你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做善事」開始動念,自始至終只有自己一個人行動的吳文志,在他的臉書上也點到不少事情。他說「自己的國家自己先救,別空等待天堂了,拯救台灣生態環境:『兩個人同心協力,三個人如虎添翼,一個人能做什麼?我來證明給您看』」。看法實際又中肯。吳文志,自稱自己是單兵,不願接受任何光環,但其實身影卻更像是小說裡那最吸引人的獨行俠,唯獨稍有不同的地方在於他行俠仗義對象是地球。

他的視角,有別於傳統性的「宣教」,他的同理之言亦提醒了不少人的眼睛看見事情的角落與真相,因此很多對大道理已麻痺之人的耳朵,也真正的開了!

他感嘆在各地的景點名勝,政府管理單位必設勿丟垃圾的「告示牌」,有時卻被故意丟棄更多的垃圾;有人看到他扛這麼多的瓶瓶罐罐下山,會問是否拿去賣?他回應:「我在宣導環境保護,我沒有在拾荒,就算拿去賣也沒有錯。」這一語劃清了今天社會上若有人在宣導一個理念,就會有質疑這個理念是否夠乾淨的聲浪,道理一如這世上有人守秩序,但卻也有人更愛破壞秩序。

 

(一人一腳架、以影像照片呈現環境問題的吳文志,總是謙虛並回應各種疑問。取自吳文志臉書)

 

常拍攝自己彎腰姿態、自認是環保界晚輩的吳文志,認為地球是大家的,與其當個中間份子,然後期待世界會更好,「分工合作選擇自己可勝任的角色去執行,才是盡一己之力為台灣環境付出貢獻。」他不肯號召揪團、也堅持不收受任何資源,徹底展現屬於個人的意志行動,以樸民之姿作為影響力種子,屏除光環。如果說依附權威或追逐鋒頭的善事心態不是燃燒到永遠的炭火,那吳文志很懂,把愛地球的傳染性放進民眾的心裡,才是能使責任不只永遠落在某些人肩膀的恆定機制,也是從事教育的人心中所相信的那股力量。

 

不要愛我  去愛地球

目前很多網友常常把自己也跟著身體力行的淨山照片分享在吳文志的臉書,吳文志都會問為何要做這件事的動機;有人回應「這是一條堅韌不悔之路,最最是從彎腰手心向下學習到謙卑」,有人則說「想用行動想讓您知道您不孤單」;雖然也有網友給他的回應是沒有辦法跟他一樣做得到,但吳文志都毫無苛責,秉持用最溫柔的方式、終止亂丟垃圾的行為。「這個願望很重,但放棄只要一秒鐘。」他說:自己只需要台灣一顆純淨的心。

吳文志的火種雖然特別,但並不是特例;關於環保或愛地球的行為,本來就是一個接一個的正面故事,感染蔓延,熱情所到之處就算阻礙、有貧瘠、有難關,正能量,仍是這個世間最後一件缺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