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身份差異 需要來自家人的支持

報導:李盈蒨/編輯:林于涵

來自泰國的新住民黃怡貞,笑起來有種溫暖的氣息,她的個性也如她的笑容一般:熱情、積極;她用這樣的態度化解了可能隨國際移動而來的語言、環境、身份認同等問題。

長年移動 培養對陌生環境的適應力

在工作機會缺乏的泰國,國小畢業就出國找尋機會的人比比皆是,可能到中國、臺灣,或遠一點的韓國、日本等。怡貞12歲離家到泰國第二大都市芭堤亞(Phattaya)學習高檔裁縫、21歲前往馬來西亞的成衣廠工作,之後又到臺灣的冷凍麵工廠工作。原本想賺了錢回泰國開服飾店,但因為「認識他(先生),覺得對方是可以託付的人才嫁過來」。

由於長年處於移動的環境,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很強的適應力,對她而言,面對全然陌生的環境,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的學習」。在她的記憶中,並沒有經歷過「因為語言不通而不敢出門」的情況,反而是很勇於探索新環境。

黃先生認為,太太的個性外向、熱情,結婚後也閒不下來,「原本是希望她好好照顧小孩就好,但是到小孩比較大時,她也展現出強烈的企圖心」。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怡貞透過小孩參加官能輔導課程時認識了一群家長,進而開始學習打包帶編織、中文課等,「現在她認識的朋友大約百來個,我的人脈都沒這麼廣」。

(貼心的黃先生陪同太太黃怡貞受訪/攝影:林于涵)

協助泰國返台新二代學中文

隨著臺灣與泰國通婚的情況愈來愈普遍,有一些在泰國長大、小學時才回臺灣唸書的新二代,因為聽不懂中文,學習發生困難,怡貞平常除了在各社團擔任泰語老師之外,也協助輔導這些新二代。目前她共有三個輔導個案,其中一位正在就讀國中的男生,12歲了還不會講中文,另一位小女孩則是隔代教養,家庭支援有限,「這些小孩原本在泰國唸書,因為母親無力撫養而接回台灣,結果學習上無法銜接,連聽懂中文都有問題,我必須把中文翻譯給他們聽」。

關於新移民二代的學習問題,黃先生說,這部分可能還是未來政府要多加著墨的,就他們所知,目前很多小學碰到類似案例還不知道上哪尋求支援。

面對身份差異 需要家人的支持

對於部分新住民遭受歧視、面臨身份認同問題,怡貞認為,除了自我心態的調適以外,來自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像先生常會帶她去認識其他新住民家庭,支持她參與各種活動、進修等,更有些時候先生會與她一起參與,「像今天第一次接受採訪,就請他來幫我一下」。

怡貞也分享婆媳之間的相處之道,由於泰國是母系社會,與臺灣父系社會不同,她來臺後發現重男輕女的文化根深蒂固,一開始對於婆家的要求也有些難以接受,但先生告訴她:「在房門內怎麼發洩情緒都可以,一旦走出房門外,還是以家庭和諧為重」。透過夫妻雙方的緊密溝通,現在黃怡貞跟家人的互動良好,黃先生則笑稱自己是「車伕」,隨時待命聽差,負責把家人安全送抵活動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