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亂的國家而來 臺灣是第二個家

報導:李盈蒨/編輯:林于涵

「臺灣很舒服、我很愛臺灣」,目前在桃園中壢市自營經絡按摩店的黎巴嫩人馬維德,從小因國家內戰遠離家鄉,他先後到臺灣及阿拉伯聯合國大公國的阿吉曼討生活,最後選擇落腳臺灣,成為正港的臺灣人。

1975年,黎巴嫩爆發長達25年的內戰,導致十二萬多人喪生,還有大約一百萬人逃離至國外。維德的哥哥那時在沙烏地阿拉伯從事冷凍肉品買賣,工作中結識一位來自臺灣的生意人,相似的溝通頻率讓他們成為好友,當好友決定回臺灣時,維德接受哥哥的建議,與哥哥一起織了個在臺灣開設沙威瑪餐廳的夢想。

「那時候子彈就在上空飛來飛去,國家內戰,沒辦法工作、也沒辦法唸書,日子就這樣虛耗下去,所以,當哥哥一提議說要去臺灣時,其實滿高興可以離開的」。

黎巴嫩以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並規定學生必須修讀第二外語,維德國小到國中只選讀法語,剛好國中畢業後在補習班學了一年英語,為他奠定了一點基礎,但來到臺灣後發現能用英語溝通的人並不多,於是要求自己一定要努力學好中文。他請餐廳的同事優先以中文溝通,真聽不懂時,再以英語輔助翻譯。

(當對方面露疑惑時,馬維德會想盡辦法說明想傳達的意思,耐心十足/攝影:林于涵)
(當對方面露疑惑時,馬維德會想盡辦法說明想傳達的意思,耐心十足/攝影:林于涵)

走過其它國家 還是覺得臺灣最好

沙威瑪餐廳兩年後因經營問題關閉,維德再次前往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吉曼投靠哥哥,在那裡賣家電,不到半年又回來。「那裡雖然物價很低廉,但是不安全,天黑以後只能待在家裡,沒辦法到外面走動,想一想還是臺灣住得比較習慣。」

為了在台灣討生活,國小畢業的馬維德任何機會都不放過,包括KTV的服務生、水電工等,結婚後跟太太在桃園後車站賣香水、賣包包。數年前,由於太太生病,夫婦倆開始學習推拿養生,憑著毅力、努力,不僅太太身體好了,兩人也雙雙得到臺灣省中醫學術會腳底按摩、傳統民間療法的證書,在中壢市經營強調身體調理的經絡按摩店。

如果有機會去維德的經絡按摩店,會發現馬太太配戴中東婦女的頭巾,這是兩人結婚多年所培養的默契,因為維德是伊斯蘭教徒,《古蘭經》中對女性有「羞體」的規範,太太便「入境隨俗」,讓他「有家的感覺」。而維德回饋給太太的則是,每天為家人奉上健康美味的料理。擁有丙級廚師證照的他,是家裡的主要掌廚者。

對於維德而言,在臺灣生活超過30年,早已經是臺灣人,七年前他放棄黎巴嫩國籍、取得臺灣身份證。「拿到身份證就是臺灣人了,如果有人說我是外國人,我會生氣」,說到這裡,他笑了笑說:「我有好幾件印有臺灣國旗圖案的T-shirt,穿在身上可以告訴別人我是臺灣人」。

儘管已屆中年,維德還是很好學,來臺後從小學補校一路念到大學,現在是萬能科大三年級學生,在學校裡只要一有機會,他會與同學分享黎巴嫩的文化、飲食,也讓同學認識戰亂以外的黎巴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