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盧夢露、彭梓宸、王偲庭 編輯/林于涵
從事志工領域多元 已有十幾年志工經驗
莊雲芳、江玉蓮夫婦年輕時開了一間書店,夫妻倆認為年齡與事業已經到達了一個階段,便決定要回饋社會,因此踏上了志工之路。玉蓮說到倆人一開始擔任環保志工,主要工作內容為打掃社區的環境,接著在體育館擔任松柏常青志工,關懷機構裡的老人家,這份工作也一直持續到現在。除此之外,他們也在廟裡當了十幾年的誦經志工。最近也有擔任向陽關懷協會的講師,教婦女會的太太們玩桌遊的活動。
比較特別的是在去年成為了雙福基金會的倡導人。夫妻倆表示,在擔任過世大運的志工之後,被加入一個志工的社群群組,群組裡時常有志工招募、相互交流的消息,而雙福基金會倡導人的招募即是在群組中看見的。
什麼是倡導人呢?倡導人的工作主要由社會局和基金會安排每兩周去看望無家人關心的老人,雲芳表示,
因為擔任倡導人前,就曾去慈愛老人長照中心帶領老人玩遊戲、唱歌,對老人照顧方面比較有了解。因此看到招募訊息後,我們就主動和雙福基金會聯絡,從去年開始倡導人的工作。
志工經驗傾囊相授 在基金會參與培訓課程獲益良多
在雙福基金會時夫妻倆上過一系列的培訓課,主要的訓練是如何照顧老人,例如輪椅課程,課程中介紹如何操作輪椅及輪椅的構造,還有關於失智老人的課程等等。透過這些專業課程了解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目前第二期的志工實習生跟著夫妻倆學習,他們也不藏私地傾囊相授,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當一名好志工應該有的理念。
我們會告訴實習生長輩們的情況,有什麼疾病,在照顧時要留意什麼事,在機構服務時也需要注意機構的服務細節與秩序。曾經有位住民(住在養護機構的人)告訴實習生他很想看家人,實習生基於人權,希望帶住民出去,在未經過機構同意的情況下,帶住民搭電梯到一樓,被機構護理師制止。
夫妻表示,遇到這種情況應該要先和機構、基金會反映,討論如何處理,千萬不能自己果斷決定、隨意為住民爭取權益。
擔任雙福基金會倡導人 成為住民們的依賴
過程中曾經有一位住民向他們表示機構工作人員會打他的背和臉,住民並不喜歡這種感覺。夫妻倆用委婉的方式告訴了機構,透過他們的持續關懷,才能得到住民信任,成為住民與機構溝通的橋樑。
還曾經有一位住民得了白內障,需要家屬簽名才能開刀,但住民的姐姐去世了,孩子們也都不願意簽名,讓開刀遲遲無法進行。雲芳說:「我們曾向社會局反映,但還是沒有辦法解決,當下真的很無力,但也只好用善意的謊言告知住民無法聯繫到家屬,讓住民能存有一線希望。」
失智症比率提高 老人對學習的慾望較少
夫妻雙方都非常想要去上了老人失智症的服務課程,但因為需要經營書店,所以都由雲芳負責聽課,再回家分享給玉蓮。服務課程中跟著天成醫院專門醫治失智症的何競輝醫生,聽了很多演講、課程。夫婦倆也提到,
我們發現現在老年人數逐漸上升,所以失智症患者人數勢必會增加。其實失智症也不是老人專利,目前已經有年齡層下降的趨勢,年輕人有人30歲就罹患。所以更應該注意平時的自我保護、健康管理。
也因為接受這個訓練,知道像是飲食方面應該使用地中海飲食法。也因為學習到這些觀念,夫婦倆也認知到「活到老,學到老」真的很重要。現在年長者對學習的慾望普遍依然較低,也正因為年長者外出活動的意識太低,對於身體照顧的知識不夠,年輕人的負擔也越來越重。
志工應放下身段 從改變自己開始
有些志工的個人觀念很強,要爭取離家近的服務地點,也不願意溝通。
雲芳認為從事志工服務時不應該有太多主見,也要放下身段,聽從負責人的安排。但也有些負責人安排工作時的態度很差,會不客氣的指使、命令,而玉蓮也認為要改變一個人的外在太難,但若能改變自己就能減少爭執。
兩人子女配合志工生活 夫妻藉由志工活動互動更加緊密
莊雲芳說: 「退休了之後孩子們也長大了,倒沒什麼經濟壓力,但假日的時候因為要當志工,孩子們回家時都要先詢問我們在不在家。」夫妻倆因同是志工的關係,家裡經常是沒有人的狀態,但也因為一起做志工,使夫妻雙方的理念更加相似,感情也越來越好,更多了一份「戰友情」。
夫妻倆也說大家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態,這樣做任何事情都會變得甘願也值得。
自己的長輩都已不在,偶爾去看看老人,雖然有些也沒有差很多歲,但隔兩週去探望,就好像是自己的父母親。希望趁自己還能走動,多做這方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