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聽損兒:從流淚到接受

文字:古宗儒 / 編輯:蔡咏倪 

障礙兒童在人生成長的歷程當中,每個階段會有個人發展的目標與任務,然而損傷的特性會導致他們在接受挑戰或完成發展任務時,必須比一般人花費更多心力。家長在照顧與教養時所受的壓力與困難,也比非障礙家庭來的龐大,因此社會資源如障喘息服務、家屬支持團體等,就相對重要。

社團法人桃園市聲暉協進會自民國84年成立以來,致力於提供聽損者及其家庭之多元支持服務,除了提供口語班、方案服務、職涯培力課程等服務,為聽損者解決求職、人際交往的困難外,協會在實務經驗中也發現往往聽損者的照護者也需要關懷與支持。

家長的心聲從拒絕承認到積極面對

聽協會的社工說,有家長提到不敢讓老公的同事知道小孩是聽損兒,會擔心社會對於聽損的接納程度,發現到接受的歷程是需要時間的,對於社會的環境是要正向看待的,旁人還是會有異樣眼光來看到聽損這件事,家長會有心理上的壓力,對於社會如何看待聽損者也是很重要的課題。 

其實不光是聽損者會面臨許多壓力與困難,許多家長在得知自己的小孩是聽損兒的時候亦然,除了對孩子與生俱來的障礙感到愧疚,也擔憂孩子的未來,害怕孩子無法被社會接納。因此協會提供聽損者家庭的諮詢服務,透過面談、電話、簡訊、通訊軟體等,排解照顧壓力、給予資源與支持,使聽損者家庭功能提升。另外協會也提供家庭會心團體課程,針對聽損家庭設計內容,如:家長心路歷程分享、孩子教養方面以及請專業老師教導家長們與聽損孩子相處的技巧等,釋放照顧者與其他家庭成員的壓力,給予特殊照護之相關技巧去面對及解決問題。廖明郡社工表示,如何與聽損孩子溝通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因此協會還有提供聽損者家庭口語聽能訓練教學的服務,透過一對一口語聽能訓練課程,增強主照顧者教導聽損兒童口語聽能技訓練巧與教養知能,以提升家庭間給予聽損者的支持及能量。 

協會定期辦理家屬支持團體課程,讓家長們互相分享照護經驗

聽打服務讓資訊接收對聽損者而言不再困難 

聽覺障礙者受限於先天條件,接收訊息比他人更為困難,連帶影響到聽覺障礙者公平參與社會的權力,舉例來說,聽損者想要增進知識和社會參與而參加演講、講座和公演等,但因為無法聽到完整的資訊內容、該場合沒有提供手語的服務,或是本身對手語的不擅長,而無法清楚地理解這些活動的內容。 

協會為提供聽障者更多與世界交流的管道,與桃園市政府社會局合作推出同步聽打服務,由聽打員將聲音轉會成文字輸入在螢幕上,讓不擅長手語的聽障人士,也能透過即時字幕理解旁人在說些什麼。同步聽打服務作為聽障者的溝通橋樑,不僅保障聽障者能完整接受資訊,也促進了聽障者的社會參與。廖社工提到,雖然配戴輔具也能幫助聽損者接收外界資訊,但障礙程度、聽力訓練成效等都會影響聽取效果,導致資訊的接受不完整,若是有字幕的話,會讓資訊獲得更完整,也可以幫助聽損者更有尊嚴的進行社會參與。依據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各縣市政府必須培訓聽打員以提供服務給聽覺障礙者,雖然每年都有編列經費委託各地的社福單位,但聽打員的培訓依然不夠普及。廖社工提到,聲暉協會也有承接桃園市政府的委託進行培訓,但聽打員依舊供不應求,且有些聽打員因為本身是上班族,平日很難能找到人力,希望有興趣的人踴躍加入聽打員的行列。 

社區宣導中除了提供早療等衛教資訊,也設有助聽器試聽體驗攤位

聽損友善│需要大眾的包容與同理 

常聽聞因為社會大眾對於聽覺障礙者的不理解,而產生以異樣眼光看待他們的歧視行為,為此,協會在校園和社區宣導上也花費不少心力,希望因此能從根本改變對於聽損者的不友善環境。 

校園場的宣導內容偏向聽覺障礙說明,介紹聽覺障礙的類型與聽損者常見特質,解此降低聽損者在學校中遭誤會的可能性;社區宣導則著重新生兒聽力篩檢與早期治療推廣,提升社會大眾對於聽損發現的敏感度,落實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廖社工表示,其實0~3歲是聽損的黃金治療期,所以如果太慢發現會對聽損兒未來的發展造成更大的阻礙,因此協會深入社區進行衛教,除了篩檢與早療,聲暉也致力於友善環境營造,讓社會大眾能多認識一些關於聽覺障礙者的背景或是他們會有的特徵等等,並且希望透過宣導讓大家知道該如何與聽覺障礙者互動和溝通,以避免一些誤會的發生,進而營造出一個友善、包容的社會風氣,讓聽覺障礙者能真正感受到這個社會的溫度,告訴他們:「你們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