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看見」台灣,一生懸命的見義有為

 文:徐欽盛 / 編 審:詹尹州

 

過去我們都聽過16世紀萄萄牙人讚嘆台灣為「福爾摩沙,美麗之島」的故事,也聽聞過台灣山林濫墾、河川汙染的問題,但真正看到台灣地形美麗全貌以及環境污染的事實真相,是要等到2013年,齊柏林導演的紀錄片作品《看見台灣》(英語:Beyond Beauty – TAIWAN FROM ABOVE)在全國放映之後,我們才整個豁然開朗。這部紀錄片共耗資新台幣9000萬元,花了齊柏林導演將近三年時間拍攝,並且冒著生命的危險累積400小時直升機飛行時數,最後才換得的豐碩的成果;院線上映之後備受觀眾喜愛,一舉締造2.2億新台幣票房,成為台灣電影史票房最高的紀錄片,更榮獲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的肯定。

  

 

八八風災重創台灣  齊柏林毅然全力投入空拍

2009年八八風災重創台灣,齊柏林租機深入山區勘察,當時他被土石流崩塌的規模「嚇到了」,更是讓他心痛不已,這場風災著實讓他意識到空拍記錄台灣的工作必須快點做,而且不只是單純紀錄台灣土地的樣貌,還要去觀察及警戒環境可能的災難。那時候齊柏林其實還有公職在身、身上也沒有多餘的財富,況且還要養家糊口,兒子還要升大學,但他最後還是毅然決然地抵押房子貸款,辭掉只差三年就可以屆滿退休的公職,全心投入空拍記錄台灣的工作。當然,很迫切實際的理由,也包括齊柏林自己也發現如果真的等到50歲退休再來做這件事,可能體力、視力以及自我意志已經退步許多,還要再去做這件事會更加困難,所以就不顧一切地往前衝。

 

台灣山林濫墾、河川汙染的問題由來已久,應該不只齊柏林看到而已,但願意起而行付諸行動的,大概少之又少,尤其又能發揮真正影響力的更是屈指可數,齊柏林生命最可貴的地方方也就在於,他不僅看到了而且還身體力行、見義勇為,試著去讓大家了解台灣的美麗與哀愁在哪裡。如果台灣的社會多出幾個像齊柏林這樣的人,我相信,自然環境就得以獲得改善,社會得以更進步和諧,然而,為什麼像這樣的人會不多呢?

示意圖, 圖片取自https://pixabay.com

 

當夢想超越理智時

台灣山林濫墾、河川汙染的問題由來已久,應該不只齊柏林看到而已,但願意起而行付諸行動的,大概少之又少,尤其又能發揮真正影響力的更是屈指可數,齊柏林生命最可貴的地方方也就在於,他不僅看到了而且還身體力行、見義勇為,試著去讓大家了解台灣的美麗與哀愁在哪裡。如果台灣的社會多出幾個像齊柏林這樣的人,我相信,自然環境就得以獲得改善,社會得以更進步和諧,然而,為什麼像這樣的人會不多呢?

 

起初盼望夢想與理智取得平衡

如果依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看,人類的需求改變歷程,是由生理上的需要開始、再依序朝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後才到達自我實現的需要。齊柏林一開始生命成長模式也是依照此順序推演,依照父母的期待考取公職,得到一個很穩定的工作,慢慢在工作中累積財富成家立業,即便看到台灣環境保護議題的迫切性,也還是先透過空拍相關皮片攝影集出版,以及不斷地演講、辦展覽,告訴大家要愛護這片土地,,並不是如大家所想像的那麼地豁達,一開始就可以馬上做出拍攝記錄片如此宏大的決定,而是跟我們一般人一樣,會常常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拉扯,想說是否可以就在理性與夢想之間取得平衡中來完成使命。

 

當夢想超越理智時

但他發覺這樣做的效果非常地緩慢,甚至有時候演講聽眾聽著聽著都睡著了,這事讓他感到非常的挫折,於是在2008年時齊柏林決定以拍紀錄片的方式來進行,果然就在2009年就花了他僅有積蓄300萬向國外租借攝影器材開始拍攝,在三天飛內行了30小時拍了1000分鐘,但因為沒有受過拍攝紀錄片的訓練,輕忽了一部紀錄片的深度與厚度,最後只能剪輯出六分鐘的DEMO影片。這樣的結果讓他意識到必須全心投入空拍台灣的工作才行,但這樣決定勢必會與他的公職身分產生扞格,為此,當時齊柏林還經過整整一年時間的思考。

 

直到八八風災目睹家園變色,這時候他才勇敢地說:「當夢想超越理智時,就全力朝夢想努力了。」決定毅然辭去公職的,而這樣的決定打破了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齊柏林直接追求自我實現,雖然是冒著生命危險以及財務壓力的景況下進行,不過,最終還是完成了任務,不但一舉實現了自我理想,還獲得世人一致的尊敬與肯定,以及經濟上的豐碩的報酬。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因著《看見台灣》這部紀錄片賣座的關係,接著,齊柏林頻頻接受媒體訪問與節目的邀約,成了全台家喻戶曉的名人,但他並沒有因此驕傲起來,反而更激發他去幫助跟他一樣願意為社會做某些事情的人。齊柏林曾經告訴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說,雖然拍了《看見台灣》後很多人認識他,但他最快樂的事是可以去幫助那些在社會中不斷實踐自己理想的人;這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多少人成名之後就忘記自己是誰,甚至是不斷地只是想要維持自己的地位,但齊柏林卻反過來想幫助別人也成功,如果用「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句成語來形容他,實在非常貼切。

 

不斷追求卓越

跟其他夢想家一樣,當一次成功經驗的完成後,會讓他們更想要達成再次成功目標,其實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作為,證明夢想家們不沉湎於過去成功的喜悅,而是以追求不斷卓越進步的可能為己任,2013年《看見台灣》成功上映獲得亮眼票房之後,2017年6月8日齊柏林再度啟動《看見台灣II》開拍計畫,希望能再讓世人看見台灣,甚至是看見我們的鄰近國家地區,邀請大家一起共同面對這世代環境議題的挑戰。

 

勇於追隨自己核心的價值

然而很不幸地,齊柏林在6月10日勘景時於花蓮墜機身亡,但我們相信他見義勇為的精神相信將會永遠存在世人的心中,因為他喚起了大家要愛護美麗的家園,維護環境正義的意識,化不可能的任務成為可能,讓想要拍攝紀錄片來關懷台灣的人有了成功範例可追循;其次,更挑戰大家要勇於追隨自己核心的價值,勇敢地做自己,而不是只求每日溫飽,生活過得去就好,反而是應該運用自己的專才貢獻社會,看到不公不義就要挺身而起,看到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就馬上行動,發現自己的使命所在,實現自我、利己利人,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