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人生,就該自己勇敢面對

報導:林佩蓉/編輯:林于涵

民國96年,任職羊奶業務的張先生與太太育有兩子一女。57歲的張太太已經退休,正好新屋老家附近有塊地,心想自己種菜可節省一些花費,便忙著種植一些蔬菜花果。有一次張太太劇烈頭痛,到醫院照X光後發現水囊,醫生便要她每年回診追蹤,既沒有開刀也沒有吃藥。

第三年回診時,正巧原本的主治醫師掛號額滿,只好掛其他醫師的門診,在醫師的詳細問診下,才知道原來是失智症。問了問張先生聽到這消息時心裡的想法,他只淡淡地說:「那就面對,就醫吧。」他到書局翻閱失智症的書,作者有台大和榮總的醫生,便要求去這兩間醫院看診。

從那之後過了十一年,現在張太太只認得日夜隨身照顧她的張先生,就連對兒女也相當陌生。由於左腦萎縮,影響了語言,只會說「好啦」等簡單的詞彙,大小便也需要旁人協助。女兒教她玩數獨,寫了幾年後就不寫了;現在張太太只玩單面七乘七的方塊。張先生感激地說:「還好有這個給她打發時間。」只要她願意,可以連續玩上兩小時。

失智症協會,幫家屬找回愛與包容

張先生的老家在新屋九斗,每天一大早便會載著張太太回新屋祖厝,一到九點半,張太太就會吵著要回家。「跟你說個笑話。因為她沒有時間觀念,有次才凌晨四點多還下著大雨,她一直吵著要回老家,我就順著她,載她回去。」在旁人看來有點困擾的行為,對他而言,卻是能夠輕鬆談笑的話題,如果不是對太太滿懷著愛與包容,想必是做不到的。

張先生說其實當初照顧得很累,後來到失智症關懷協會認識前理事長古梓龍(現任桃園市社會局局長)。他談起古局長,口吻中充滿感激。古局長常教家屬照顧失智症者的方法和道理,說病人患上這種病也是無奈,生氣也沒用,要懂得調適自己的心理,張先生聽了心裡才放下,懂得去面對、處理這個病,並且盡量順著太太。

協會為張先生帶來的幫助不只如此。失智症病人不易照顧,很可能會無理取鬧;每天要處理好幾次大小便,甚至把便便在家裡亂丟一通;或在半夜吵鬧,讓家屬無法好好休息等,讓人心力交瘁,很多照顧者都比病人先走。因此協會固定舉辦369家屬支持團體活動,也就是每個月第三週的週六上午九點舉辦課程,讓失智症者玩遊戲,家屬則上課或交流照顧經驗,這對張先生有很大的幫助,一來學到許多照顧的方法,二來這些經驗的交流,讓家屬多少能夠消解一些心中的苦悶。

(沉穩謙虛的張先生/攝影:林佩蓉)

勇敢面對,放下心中的沉重包袱

目前都是由張先生獨力照顧太太,因為她不太認得外人,無法配合乖乖洗澡,加上外籍看護一年要三十幾萬,對於曾投資股票失利而負債的張先生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索性自己來。提到炒股票失敗的往事,張先生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但也補上一句:「要面對啊,不能逃避。」

遭遇人生中的各種挑戰,他沒想太多,就是勇敢面對。「面對」這個簡單俐落的詞彙,實際上要做到卻需要莫大的勇氣和韌性,最後成果不見得一定好,但至少心中少了沉重、不甘的包袱,放開了,心就會輕鬆許多,面對難關也更有對抗的力量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