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去工作陪伴孩子成長 是一件「值得的事情」嗎?

撰文:呂宥霆 /編輯:林于涵

計程車駛過那蜿蜒的坡路,不到10分多鐘,抵達了靜謐的郊區。綠樹與紅樓相互映襯,棟與棟之間整齊的並排著。我們佇立在房屋前,致電向鄭幸霞表明已經到達她家門口。不久,那深色的大門被緩緩開起,幸霞臉上掛著爽朗的笑容,招呼著我們進入家中。

(幸霞臉上掛著爽朗的笑容 /陳佳雯攝) 

用母愛與恆心 相互扶持走過艱難過程 

「我當時辭掉了工作,只因為想一心一意帶建嘉復健。」當她得知兒子林建嘉是腦麻兒的當下,與丈夫徹夜詳談。兩相權衡後,毅然決然放棄自己的事業,轉身投注在兒子的早療之路。

「有時間就練習,沒時間也是要擠出時間練習。」幸霞對建嘉的復健格外注重,每天一大清早起來,按表操課,沒有絲毫怠慢,就算建嘉晚起,她還是堅持要建嘉做完才可以去學校,為防止他以後都用這招賴皮。她認為建嘉的病是永遠都如影隨形,讓復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才是對他最好的選擇。

「不過他有時候還是會賴皮啦,像這種時候我就會威脅利誘他一下。」幸霞笑著說,建嘉如同一般的小孩,會哭會鬧,不想做對自己有益處的練習,只因那些訓練造成他筋骨酸疼。這時,她便會冷著臉,將建嘉關在房內,讓他好好反省一番;或用些小零嘴,循循誘惑著建嘉乖乖的受訓。幸霞對建嘉在復健這一事上,可說是煞費苦心。

(建嘉出遊照片 /圖片提供:鄭幸霞)

可能是一個無心之過的戲言 卻造成了心靈上不小的傷害

「曾經有人笑建嘉是跛腳,那時候是有點難過。」幸霞回憶起,有次建嘉放學回家,他滿目愁容的對著幸霞道出同學譏笑的話語。

幸霞藉這個機會,帶建嘉到穿衣鏡前,請他好好正視自己的走路姿勢,毫不心軟的說,「因為你是這個樣子,所以其實你同學說的一點也沒錯。」幸霞的話語彷若鞭子,朝著建嘉狠狠揮下。但她又接著告訴建嘉,「所以你要好好努力練習,讓別人不能取笑你,讓自己不會再感到屈辱。」

(母子感情深厚 /圖片提供:鄭幸霞)

 顧兒三寶 耐心、放手、早期療育做的好

「我讓建嘉幫忙洗碗,即使打破了一個碗,還是讓他自己完成事情,因為他有能力。」不怕麻煩、要有耐性,等待建嘉完完整整,自己做完一件事情,是幸霞一貫的信條。她認為有些家長對身心障礙的小孩,往往有過度溺愛的現象,凡事幫忙處理得妥妥當當。這或許是人之常情,可在她看來,卻是不好的,「因為這樣孩子就會自我設限,永遠無法跨出第一步。」她言,「也許孩子還小,我還有能力,可以無微不至的照顧他,但我老了,沒能力了,他要怎麼辦?」建嘉的未來,是幸霞從他出生時便開始擔憂的事情,這也是她不斷積極的磨練建嘉,把他當常人般看待的主因。

如今建嘉得以出去工作,功不可沒的她,只是謙虛的說,對建嘉的事如此上心,其實也算是一場投資。「我付出的多了,當然我得到的回報也多了。」或許,有人會覺得,幸霞為了兒子付出了她大好時光,實在是「不划算」,但用另一個角度看,就因為她肯放手那段光陰,陪著建嘉早療,使他現在能像個常人般出去掙錢養家,而不是到了20好幾仍像個嬰孩,在家嗷嗷待哺,「就因為以前我肯用那段時間陪伴建嘉,所以現在我有了自己的時間。」

(家人常常一起出遊 /圖片提供:鄭幸霞)

時間在不知不覺下悄然逝去,彈指,便過了一小時半,這場訪談也在愉快的氣氛下畫上句點。我停止錄音的當下,幸霞突然起身,往廚房的方向走去,回來時手捧著兩杯自己熬煮的麥茶,「外面的飲品添加太多的哩哩扣扣,不如自己來做,讓家人喝的安心又健康。」我低頭啜飲起手中的那杯麥茶,餘香在我的口齒之間散發開來,那淡淡卻讓人回味無窮的滋味,就像幸霞的母愛,既直率又純淨。

(一起打造無數美好回憶 /圖片提供:鄭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