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鯨豚大作戰 鯨豚保育的思維與兩難

文/吳欣芳

四面環海的台灣是全球難得的鯨豚匯集寶地,海洋保育署從2018年成立以來,彙整了台灣歷年來的鯨豚調查與目擊資料,確認台灣周遭海域共有32種鯨豚出沒,其中包括抹香鯨、虎鯨等大型鯨類,以及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極危物種的「台灣白海豚」,鯨豚種類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一。這些生活在海洋中的鯨豚,看似與人類少有直接接觸,但卻很有可能因為人類的生活習慣,而暴露在生病的危機中。

台大獸醫專業學院副教授,專業為鯨豚保育醫學的楊瑋誠表示,人們將吃不完的抗生素丟到馬桶,很容易因為沒有處理好而流進大海,這讓海豚身上開始被驗出多重抗藥性的細菌,甚至連普拿疼也出現在海豚體內,可想見人類隨意丟棄的普拿疼數量必定不少。除此之外,因爲疫情影響,許多產品都會添加有強大殺菌功能的奈米銀,也開始讓海豚體內的銀濃度上升多倍,進而影響鯨豚的免疫系統。「在海豚身上發現的污染物,在在證明人類在陸地上使用的東西,都會對海洋生態和鯨豚造成傷害」楊瑋誠說。

台灣大學獸醫系副教授楊瑋誠和研究團隊為台南擱淺的條紋海豚,進行聽力檢查。(照片來源 :台大獸醫系副教授楊瑋誠研究團隊)

人類的定位將決定海洋保育的價值觀

相較於陸地生物,楊瑋誠有感於人們較難感受到,自己的生活與海洋生物生存之間的關係,而願意關心海洋生物或投入保育工作。他認為現在的鯨豚保育倡導往往訴諸兩種方式:其一是讓人們了解鯨豚在生態系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若大量消失,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災難性的連鎖效應;另一種則是訴諸情感,讓人們看見鯨豚是具有高智慧的迷人生物。

然而,以上這兩種方式,楊瑋誠並不認為是啟發人們關注鯨豚的長久之計。楊瑋誠表示,人類更應該思惟自己身為人類的角色是什麼,人從哪裡來,又該往哪裡去,甚至活著的目的是什麼,只有想清楚人類和其他物種的關係,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生態保育。楊瑋誠將自然生態比喻為一幅畫作,他提問:「人類究竟是畫作裡其中一個角色,還是站在外面看畫的人呢?」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將會決定人類與其他生物的關係。

楊瑋誠說:「有些人將海豚視為海洋資源,因此為了永續利用,他們主張應該保育這些生物。但以這種角度出發,就像是一個站在外面看畫的人,他們將海豚視為耗材,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好的角度。」

風力發電與鯨豚保育的兩難

近年來政府強力推動能源轉型,離岸風力發電成為重點發展項目,然而風力發電打樁造成的巨大聲響,無疑會對海豚造成生理影響。楊瑋誠的研究指出:「興建離岸風力發電廠時的施工船隻交通、打樁噪音已知可能會對鄰近活動的鯨豚造成生理、行為等各種生態衝擊,且打樁噪音的影響可遠至15~20公里,導致鯨豚活動產生棲地位移效應」。

楊瑋誠表示,風力發電在開發的時候,本來就應該知道這個區域還有哪些生物居住,人類不能單方面認為因為人類需要開發,所以其他動物應該要忍耐一點,當海豚忍耐的時候,往往不是只有「一點點」,多數時候牠們忍耐太多了,更好的思維應該是知道人類也在大自然這幅畫作中,學習與其他生物共存,而不是用「我知道海豚住在那裡,那就就請你多忍耐」的態度。

從事海豚保育的工作過程中,楊瑋誠也開始反思無止盡開發,對地球環境帶來的破壞。楊瑋誠說,我很認同教宗方濟各所提倡的簡樸生活,當我們想要獲得更多時,往往會破壞更多的生態,就像如果我們一心只想開發綠能,來滿足電力需求,而不顧其他層面,這往往會讓其他動物的生命遭到犧牲。

楊瑋誠老師與學生前往屏東海生館,為三隻白鯨規劃一系列的聽力測驗訓練。(照片來源 :台大獸醫系副教授楊瑋誠研究團隊)

參加賞鯨行程的正確心態

儘管鯨豚生活的地區離人們較遙遠,但每到賞鯨豚的旺季,許多人都會攜家帶眷參加賞鯨豚行程,希望能更了解了解海洋生態與鯨豚知識。然而,網路上也能看到部分賞鯨影片,鯨豚與賞鯨船相當靠近,讓人和鯨豚都存在陷入危險的疑慮。楊瑋誠提醒,大部分海豚不會主動靠近漁船,如果我們在參加賞鯨行程時,希望能如同在動物園般的距離,看清楚鯨豚,這種出發點就是錯的,應該要抱持愉悅心情享受海上旅程,但若是無法近距離看到鯨豚,也不用太難過。

儘管漁業署曾召集賞鯨業者制定「賞鯨事業注意事項」明定靠近鯨豚300公尺距離就應減速,近到80公尺內就要怠速讓引擎保持空轉,且不得擋在鯨豚前方阻止去路。但目前仍無法規能約束賞鯨業者,只能靠業者自律,依照跟鯨豚的距離,將賞鯨船減速或怠速。楊瑋誠表示,如果你看到網路評價這麼說:「我看海豚看得好清楚」或是「我離海豚好近」,這個賞鯨業者很有可能大有問題,一個真正優良的賞鯨業者應該要教育遊客「今天我們不一定會看到海豚,我們看到的話,也不會去追海豚,近距離靠近牠們,因此這趟賞鯨行程,很有可能未必能看清楚牠們」。

中華鯨豚協會舉辦擱淺救援志工培訓,志工於海邊模擬救援狀況。(照片來源 :台大獸醫系副教授楊瑋誠研究團隊)


從事鯨豚保育這麼多年,楊瑋誠認為鯨豚相當迷人,也和人類非常相像,他說,在救援鯨豚的過程中,常會感覺像是另一個自己住在海裡,牠們有自己的喜好,也會思考,有時也會捉弄人,你會覺得自己和鯨豚非常相像。儘管在台灣已有許多人關注動物福利和生態保育的議題,楊瑋誠也期待台灣能仿照英美等國家,為海洋哺乳動物立法,有配套的法規和資源能落實鯨豚保育,並且激起更多公民討論,他相信這將能讓鯨豚保育工作大有進展,也讓更多瀕臨絕種的海豚能有存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