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下幸福的種子,貧與富之間的擺渡人 (下)

文/唐靜芬 編輯/朱珆萱

「拯救生命」的使命感,克服種種恐懼與艱險 

難民孩童的中文讀物與文具有著落了,但教室在哪裡呢?楊蔚齡積極募集經費,還開著一輛破舊的車子,來回不斷地載運建材,與難民們胼手胝足終於蓋起了一間可以遮風擋雨的教室。 

要上課,就必須有教科書,但當時泰國政府禁止華文教科書輸入,楊蔚齡找了華航幾位要好的同事商議,希望能藉著空服員通關的優勢,在行李箱裡「夾帶」幾本教科書。沒想到愛的能量如此之大,一呼百應,願意幫忙偷渡教科書的空姐越來越多,楊蔚齡說:「雖然教科書十本、二十本的快速送來,但我心裡很不安,很怕會引起海關的注意,連累了華航的同事們,沒想到,她們反過來安慰我,告訴我『這是件有意義的任務』,她們以參與此事而感到開心與驕傲。」幸好,所需的教科書數量及時達標,趕在泰國官方「關切」之前,任務圓滿結束。 

楊蔚齡帶著志工到柬埔寨的貧窮村落,發送白米與文具。

繼「偷渡」教科書之後,她又冒著註銷服務資格、被遣送出境的風險,「夾帶」重病的難民至大城市的醫院治療。依照泰國管理難民的規定,不論病症輕重,難民只能接受營區裡的醫生診治。某日下午五點左右,楊蔚齡依規定時間,準備離開難民營返回鄰近小鎮的住處,發現有一位已高燒多日的小女孩急需救治,而能力有限的營區醫生卻束手無策。「我不能見死不救啊!剛好那天風大雨也大,我讓那個生病的小女孩躺在車子的後座,蓋上被子遮掩著。雖然心裡非常緊張,但我還是故作鎮定,在通過警衛室時,照例搖下車窗與警衛打個招呼,幸好他們沒有盤查,讓我順利通過,現在回想當時的過程還是覺得很驚險。」楊蔚齡及時拯救了小女孩的生命,同時也代付所有的醫療費用,不僅如此,她在華航工作期間的積蓄,也幾乎都花用在難民們的身上。 

在難民營裡服務,除了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更要飽受生命威脅。因為戰事仍在進行中,國際救援組織的義工們必須隨時拿著對講機,掌握訊息,只要有砲彈攻擊難民營,就必須立刻離開。有一天早上,她剛進難民營,映入眼簾的是已燒燬的數百間茅草屋,原來前一晚受到砲彈襲擊,引發熊熊大火;她一方面慶幸當時救援隊的義工們都已離開營區,沒有受到傷害,但也為接下來安置的難民工作開始憂心、忙碌。 

楊蔚齡以三年時間,終於說服貧困家庭的父母,讓懷中女孩得以就學,

1992年,中南半島上的內戰終於告一段落,但救援工作卻更為複雜、繁重了。楊蔚齡回憶,當時戰爭結束,暫時收容在泰國的柬埔寨、寮國及越南難民,必須分批遣返回到自己的國家,那正是遍體麟傷等待療癒、百廢待舉需要多援助的關鍵時刻。她曾看到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手上抱著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蹲在路邊乞討,祈求路人能給她一塊錢。看到這樣的畫面,心裡真的好心疼好難受,哪裡會在乎她是哪一個國家的人呢?楊蔚齡又再一次的強調,人道救援是不分國際的,哪裡有需要,她都願意伸出援手。

越是艱苦的地方,越需要有人去撒下幸福的種子!」 

愛,要像水一樣,流向貧瘠的低處 

向華航提出辭呈時,楊蔚齡告訴好友,預計在難民營服務半年就回台灣;但沒想到她眼裡看見的、心裡覺得該做的事,越來越多,就這樣在泰國的三個難民營裡一待就是四年。那段時間,吃了許多苦,但也就是這些苦頭,累積了許多能量,讓她發現自己可以做到的事,超乎當初所預期。 

協助難民回家的過程中,楊蔚齡看到許多貧病交迫、傷痕累累的畫面,這些畫面並未隨著她返回台灣而漸漸模糊,反而如激起的漣漪,不斷擴大、再擴大,於是決定,不管世界怎麼變,總要在美與善之間懷抱希望、創造夢想。懷抱著這個信念,開始籌組『中華民國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於1995年正式成立、運作,也將這個信念時時提醒一同工作夥伴們。 

關懷貧窮要經常進行家訪,簡陋的船隻是村落對外的重要交通工具。

「知風草」的宗旨是關懷貧窮、文化播種;服務項目包括:貧困助學、職業訓練、急難救助、創業貸款等等,對象則是第三世界需要協助的國家。帶領志工進行多次國際服務,幫助別人,也向他人學習;把台灣的友善與愛心送到需要關懷的地方,這是楊蔚齡一再強調的「不要冷漠,要讓愛像水一樣流動,流到低處,成為貧瘠地方的生命泉源。」 

目前「知風草」已在柬埔寨的偏鄉鑿了204口井,讓當地人有安全的水源可以飲用;在158座寺廟中加蓋了化身爐,讓往生者的大體不再野曝於荒地,維護了亡者的尊嚴與乾淨的生態環境;另外,還成立了「流浪兒童之家」收養百餘位乞討、流浪的貧困兒童,帶著他們平安長大、回歸社會;興建三所中學、五所小學,讓千餘名貧困學生得以完成學業並習得一技之長。 

歷經千辛萬難,終於在泰柬邊境的「地雷村」興建起唯一的中學。

這些努力對楊蔚齡而言,只是不斷把手伸出去,進行必要的人道救援。她將自己定位在「貧與富之間的擺渡人」,跨越國界的籓籬,協助貧、弱、苦的民眾,提昇到善與美的環境,才是真正的世界和平。楊蔚齡心中的世界很大、要做的事很多,因此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也相對的迫切。尤其這段時間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籌募到的資源又更少了。「我是個知足感恩的人,非常感謝長期以來支持我、援助協會的各地朋友們,即使現在的資源有點捉襟見肘,我也不會將其視為困難;我始終抱持樂觀的心態,就像是一個高欄橫在我的面前,我只要努力、設法把自己的腳步抬高,就能跨越障礙,衝破難關。」 

急難救助家訪貧困長者,無牆、無門、拼湊搭建的鐵皮寮,就是老人家的棲身之所。

楊蔚齡這一路走來,對自己有清楚的定位,心中有堅定的信念,做事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她希望在充滿愛與良善的台灣,年輕人能走出舒適圈、投身公益服務。「千萬不要怕吃苦,困難與挑戰都是豐富的資糧,儲存在我們的生命裡;期盼能有更多年輕人與我們一起來體會『拯救生命』的不凡感受,也創造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訪談結束了後,「中華民國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創辦人兼秘書長楊蔚齡的話一直在耳邊迴盪著,她從求學至今一直努力實踐的,正是「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這句至理名言!期盼能有更多人響應楊蔚齡的號召,攜手扶弱,盡到世界公民應有的人道關懷責任,做個「貧與富之間的擺渡人」;而要「擺渡」的,不只是藥品與食物,更多的是——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於1996年榮獲「十大傑出青年」肯定的楊蔚齡,心心念念的都是關懷貧窮、文化播種。

上篇:撒下幸福的種子,貧與富之間的擺渡人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