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陳玉慈 編輯/朱珆萱
社團法人桃園市愛鄰舍協會座落於中壢車站鬧區裡,一走進協會辦公大樓,就有年輕熱心的義工上前招呼,帶往安靜的談話室,並送上一份協會的中央廚房做的早餐。內心的驚訝還未消失,親切的理事長已出現在身旁。與林雄堅理事長談起創辦愛鄰舍的緣起與目的,林理事長卻更簡潔扼要地表示:「要讓愛具體化」。
看似擁有了一切,卻不知生命意義為何
林理事長畢業於台大土木系,1981年到美國麻州州立大學攻讀工程學位,成為一位工程師。預見自己一帆風順、功成名就的人生,但腦海卻浮出對生命意義的疑惑,為了尋找人生的價值,他轉行去當了牧師。
起初,僅是想回來為台灣做點事,於是到中原大學教授宗教哲學,也因為這個機緣,接觸了許多對宗教感興趣,並願意付出給予幫助的中壢青年,當時就鼓勵大學生留在當地服務鄉里。
教導與陪伴,缺一不可
1998年發生震驚社會的白曉燕命案,他發現兇嫌都是青少年期就缺乏陪伴,又交了壞朋友,於是起了創辦愛鄰舍協會的念頭。從2002年輔導13位在地青少年開始,到2011年間已達300位,林理事長讓大專基督徒事工參與免費課輔,陪伴這些青少年。桃園市的中輟生有數百位,是中輟生人數第二高,僅次於新北市。工業城市因為父母在工廠上班,工時長又十分勞累,因此青少年長時期缺乏陪伴,有些就會誤入歧途。
後來協會開始招收兒童,協會發現,國中已是叛逆期,若往下紮根,更能避免亡羊補牢。「因為人出生時心靈是純淨的,就像上游,慢慢受了汙染就像下游。人離惡的距離很遠,但是會受到社會影響。」他憂心地表示,這些孩子的父母正在打拼,所以在孩子5到15歲的黃金陪伴期中,是缺席的,等父母有空時,已經是空巢期,更進一步提到,小孩是被電視及3C產品陪伴長大的,所以往往容易產生偏差,因為長期用物質彌補,造成孩子沒有感恩心,變成媽寶或啃老族。愛孩子,應當要管教;但現今大多的家庭都是以孩子為中心,不是以父母為中心,造成孩子不思感恩。於是他開始在輔導中提倡孝悌,因為孝是十誡之一,孝道更是中國道德倫理的根本,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對父母能盡孝的人,就能友愛兄弟,敦親睦鄰,進而對國家社會作出貢獻。
林理事長將孩子分別輔導,有一般在愛鄰舍裡團體共學成長的,或是情況較為特殊,如亞斯伯格症、自閉症、妥瑞症或是遲緩兒等,這類孩子在協會裡佔了15%,另外還招收了一些已經輟學的中輟生,期待將來能成立一個類似學校的機構容納這些學生,讓已經在學校退場的中輟生,經過感化改變,將來有學籍能畢業,在社會上容易立足。
輔導改變的例子說不完,如一個中度自閉的孩子接受輔導後,經診斷已經進步為輕度自閉,目前就讀健行科大,被台北醫學院醫師視為成功案例。中輟生有兩類,一種是叛逆,一種是內縮,因為不適應學校班級生活,慢慢就被學校教育退場。如果放棄不管,將來誤入歧途的可能性頗高。中輟生可能不愛讀書,但善於做事,於是引導他們的興趣,讓中輟生也能喜歡上課,於是他們改變很多,讓原校的輔導老師看了也深感訝異。還有憂鬱症孩子的媽媽,在協會找到支持,也轉為義工。
發揚代間教育,鼓勵團體共學
因為愛鄰舍義行的口碑遠播,2013年桃園市社會局鼓勵愛鄰舍協會投入長照工作。輾轉看到國外日照中心的老人都有寵物陪伴,靈機一動,想到年輕人的陪伴更有價值,也在日本安養機構看到兒童陪伴員,更加堅定了內心的想法,於是協會在2015年成立日照中心,全由三十歲以下年輕照輔員負責,另在桃園不同社區經營四個據點,發動小朋友陪伴長輩,發揚代間教育,鼓勵團體共學的孩子跟義工投入,將付出的喜悅與愛人的心,傳遞給社區的爺爺奶奶。理事長也說,他本身沒有子女,全心投入扶老愛幼的工作。在今日少子化的台灣社會,也許因為這樣,他更能感同身受,長照如何迫切地需要有心人的投入。
除了社區據點,愛鄰舍近來又在桃園市平鎮區設立「Lita咖啡館」,取其諧音為「利他」,一半的營收捐為協會公益基金,並成為特殊孩子庇護工場及其照顧家庭的休憩站。咖啡館與四據點每天統一由協會的中央廚房供餐、送餐,當中,僅有一名廚師是任職,其餘全由義工奉獻,終日熱食不斷。
對於協會未來的展望,林理事長希望再成立幸福家庭協會,從婚姻輔導班、親子教育班著手,將來推廣成對人生各階段年齡層都關懷的機構。
Press On Toward The Goal不畏懼的向前
愛鄰舍協會辦公大樓裡有禮拜堂,除了周末進行禮拜外,平時也可舉辦各類活動。當義工們打開絢爛奪目的燈光,禮拜堂瞬間變成輝煌閃耀的大舞台,燈光裡藏有「press on toward the goal(向著標竿直跑)」的摩斯密碼。特別的是,在禮拜堂裡沒有看到十字架,而是用燈光投射。「十字架不必實體化。」語調溫柔卻堅定,呼應了林理事長一直以來義無反顧的投入與用心,將愛無限延伸到各處的信念──「要讓愛具體化」。
太陽每日冉冉升起,光芒中,有著神對世人無盡的愛,傳至人間,還在不斷地轉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