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無聲的孩子發聲 捍衛兒童醫療權益

文字/吳佳樺 編輯/朱珆萱

「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孩子到位,幸福歸隊」近年來台灣為鼓勵生育有許多暖心的標語,政府為提升生育率紛紛推出許多補助、福利。在社會一片搶救少子化的聲浪中,卻少有人注意到25年來,台灣19歲以下兒童生存率逐漸進入已開發國家的末段班;1至4歲的幼兒死亡率,在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中高居第二。平均每一天,有五名孩子離我們而去,面對著幼兒的高死亡率,兒童醫療照護的漏洞將會是我們首要關注的議題。

兒童健康也需要被投資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顯示,台灣小於14歲孩童佔看病人口的17.55%,卻只使用9.06%的健保資源,歐美國家將兒童視為珍貴的資產,台灣卻陷入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給付少、兒童領域人力缺乏與醫療環境不被重視的困境,抑制了兒童醫療的發展。

兒科醫療所需要的人力,是成人醫療的三倍以上,花時間安撫小孩、和家長或照顧者溝通都是兒科的家常便飯,光是替一位孩童看病就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人力,然而,投注龐大的成本、資源,卻沒有獲得足夠的健保醫療給付,健保制度壓縮兒科的資源,導致兒科被掛上「賠錢科」的標籤。

全台僅有五家醫院提供二十四小時兒科急診,而在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只能由成人醫療來代為守護第一線,但醫療就是與時間賽跑,孩童更是不能等,因此人力緊缺的情況恐將嚴重影響孩童急救的生機。

斷掉的兒童生命鏈

目前全台僅有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馬偕兒童醫院、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和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4家兒童醫院,但內部設備、醫療環境、預算人力及評鑑標準仍遠遠落後國際;新生兒的醫藥材資源常屬於緊急需求,成為現階段新生兒科醫師在執行醫療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從社區端的安全社區建置、居家訪視及安全規範,醫療端的兒童緊急救護醫療網,再到家庭端的安全照顧、衛教資源、急難應變皆沒有足夠的連結,忽略防護重要性的同時,也可能醞釀不必要的危機。

提供兒童更健全的醫療環境和必備資源已是刻不容緩,將兒童健康體系重新盤點、整合,補足兒科醫療資源、提升孩子的醫療品質、優化兒童醫療網絡,如此才能真正地捍衛兒童醫療權益。

偏鄉孩子的醫療權益需要你我共同守護。)

醫療科技改變,偏鄉孩子的宿命卻依舊不變

「鄉下地區,哪裡有醫生會想來?」道盡了偏鄉民眾滿滿的無奈,如此殘酷的問題,卻是最根本的現實問題。

根據統計,1990~2016年偏鄉與都會區各年齡層兒童死亡率相差高達2至3倍,台灣以健保制度自豪,然而,健保並未改變城鄉差距造成的健康不平等。兒童死亡率城鄉差異極大,偏鄉地區經濟發展低、人口減少,醫療投資誘因不足,造成醫療資源大量匱乏,偏鄉民眾就醫成本提高、影響孩子的就醫立即性,造成醫療品質及健康保護下降。

從花蓮、台東到兒童醫療資源最貧瘠的屏東,海岸線長達300多公里,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只有2家,有兒科醫師全天急診只有3家、具有高危險妊娠和新生兒照護能力的也僅有2家;兒科醫師難尋、兒童成長健康手冊一片空白,每次就醫都是一段迢迢長路,對於偏鄉兒童來說,從一出生就和健康奮戰。社會應致力於提升兒童醫療的普及化、鼓勵醫師走入偏鄉,降低醫療資源的城鄉差距,使距離不再成為偏鄉孩子成長的最大阻礙。

健全的兒童醫療,是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

小孩是沉默的一群,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去重視。每個出生的孩子,都有活下去的權利,都值得優質的醫療照護,不該讓孩子的健康因沒有良好醫療體制、缺乏充足醫療資源而被剝奪。以更關注兒童生命與權益的方式捍衛孩童的健康,重視健康福利,一同改善過去的體制,走出兒童醫療困境,在大力鼓勵催生的同時,更需要正視及補救這些兒童醫療體系破網,齊心為台灣的孩子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