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最純真的感動,來自台灣的音樂饗宴

                       圖/社團法人原聲教育協會 文/林淑惠‧朱珆萱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終有一天,你的負擔將變成禮物,你受的苦將照亮你的路。」——泰戈爾 

第一次聽到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的歌聲時,彷彿聽見來自玉山的天籟,乘著歌聲的翅膀,翻山越嶺而來,穿透靈魂深處,清澈嘹亮的嗓音彷彿是沖刷靈魂深處的溪澗,給人沁入心脾的洗滌,充滿山林原始的生命力。 

原聲提供課業與經濟的協助,協助孩子在學習路上堅持及有能力自立,更期望中輟率能逐漸降低。

堅持做對的事 

天使之音的幕後推手,正是靈魂人物馬彼得校長,他身兼校長、教師及合唱團指揮,讓許多部落的孩子以教育翻轉命運,將孩子從山上帶到世界舞台。 

起初,好意時常被人曲解,甚至遭遇誹謗,讓馬校長哭笑不得。所幸現在的家長對原聲的態度慢慢轉變改善,越來越支持;但是沒有將孩子送來原聲就讀的家長,仍有部分人士懷有成見。「要改變一個人的成見並不容易,總有人認為我們做這些事一定有什麼好處。但我假日來原聲音樂學校教合唱,或是去淡水原聲國際學院教原民文化,其實是一毛鐘點費都沒有的。」可是不管怎麼解釋,總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恆不信;質疑者總認為天底下哪有那麼傻的人,明明什麼都沒有,怎麼可能還做得那麼高興?這樣的成見帶來很多的批判,甚至是誣蔑,但馬校長總是聽聽就罷,他說,我們對得起上帝,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心安理得就好了。如此,他仍溫和堅定的持續為孩子付出。 

聽馬校長笑談過往,語氣中沒有怨懟,還能幽默寬容的自我解嘲,讓人好奇是源自何種力量?原來源自於媽媽兒時的教導,因為小時候常被同學欺負,每次哭著回家時,媽媽就會勸他:「沒有關係,我們交給上帝,上帝會照顧並保佑守護你,我們要原諒別人!」也因此,倘若有人批評馬校長時,他總從容自若地面對。 

因著信仰的力量,馬校長耐心的教導原聲一屆又一屆的孩子,一次次的發聲練習承載著孩子成長的過程,經過了從山上到城市的歲月,一個個害羞的男孩、女孩,慢慢地長大,孩子代代傳承交棒。這些年來,帶領孩子從原本了無自信在走廊邊徘徊,到站在世界舞台上,以穩健的台風、自信從容的眼神歌唱,這樣的轉變,原聲全程陪伴,身為原聲孩子眼中大頭目的馬校長,心中對音樂始終有份悸動,一直到現在,還是會對音樂感動落淚,那是一份最初的愛,深刻投入,卻以豪邁灑脫,無所畏懼的態度來和解一切;小時候母親給他耳濡目染的信仰,讓他擁有「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的豁達處世哲學觀。 

看到孩子進步,原聲老師臉上漾出笑容。

教育是合唱的初衷 

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有台灣之光美稱,更有「台灣維也納合唱團」的美譽,然而,原聲童聲合唱團卻很少參與競賽,而令人訝異的是,合唱團的表現或是比賽成績在馬校長眼中僅是其次的,那麼最重要的是什麼呢?馬校長認為,合唱是為教育而非得名,除了物質資源以外,自信的建立及品格的培養更為珍貴,讓孩子在成長的學習路上,找到穩定前行的力量才是更重要的。 

他笑著說,「其實,我們練合唱,不是要凸顯我們自己唱得有多好,合唱是實踐品格的過程、信心建立的平台;在練唱過程中,要仔細聆聽他人的聲音,以求每個聲部之間達到和諧的音色。合唱是一種人跟人、人跟天,以及人跟大自然的關係,和諧是包容、扶持、分享及幫助,合唱教學在平日的練習及演出,就是品格的實踐過程,同學之間互相幫忙與提醒,學長姊要照顧年幼的學弟妹,如果跟著我們孩子出去表演,是會被感動的,我們時常去醫院及老人院義演,希望培養孩子心懷幫助別人的感恩觀念;透過合唱教育,讓音樂不只是音樂,而是教育的實踐,因為,原聲的合唱教育中,蘊含團結、包容、扶持、和諧等觀念。」 

務實讓夢想起飛 

在蟬聲喧嘩的教室,馬校長娓娓道來原聲的過往,「那個年代真得很辛苦,十二年前(2008年)我們剛成立時,只有四十多個學生,現在已有一百八十六個學生,當時真的是校長兼工友。 我的成長歷程比較艱辛,因此,我一直想要為部落的孩子做一點事,在多年擔任老師、主任及校長的教育生涯裡,我很清楚知道孩子需要什麼,我知道要怎麼幫助他們,起初,我希望跟信義鄉原住民的教育人員共同合作,成立之前,我曾和全鄉原住民籍的教育人員討論,可是,他們擔憂人和錢從哪裡來的現實問題,於是只有我自己來做。」 

在原聲音樂學校初創的年代,沒有辦法像現在將學生從各個部落接過來,只能拜託家長幫忙接送,那時的馬校長擔任東埔國小校長,東埔隱身於深山裡,為讓家長交通方便,於是又向信義國中借用教室場地。在沒經費又找不到老師的情況下,馬校長與太太還有幾位教育圈內的好朋友們依舊努力撐過去。 

早上,馬校長會開車去買菜,再交給太太烹煮,他接著去上課,「早期的時候,因為沒有多少人認識原聲,無法募集所需的社會資源,我們是在週末給孩子上數學、英文等課業輔導,週六學生們會留在教室過夜,草創時期人力不足,我就自己陪著孩子睡覺,就這樣,白天上課,晚上陪著孩子們睡覺沒有回家,那時幾乎是以校為家了!」 

馬校長對孩子的愛,也顯現在日常的生活細節中。他會一大早五點多起床,在教室走廊為六點起床的孩子們準備早餐,早餐是簡單的保久乳與麵包,但為了讓孩子們能有所選擇,他會準備草莓果醬、巧克力及花生醬三種醬料讓小孩子挑選;曾有一家東埔的飯店老闆娘到學校跑步運動時,看見馬校長在準備早餐,誤以為他在賣早餐,還問他怎麼餐點選擇這麼少。談起這些點滴,馬校長臉上一直掛著笑容,因為這不單單是一份早餐,更是他對每個孩子的愛。 

讓世界聽見來自台灣的音樂饗宴 

孤軍奮戰了好長一段時間,是什麼時候才開始受人注意呢?許多人是因為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孩子們登頂玉山歌唱,不僅讓人看見台灣的美景,更鼓舞了大眾有疼惜台灣、保護環境的力量。 

其實在那之前,原聲曾拍過《唱歌吧!》紀錄片,電影行銷公司想要幫忙宣傳在電影院上映,但原聲教育協會的理事們不希望此片商業放映,因此沒有同意這個合作案;後來,公共電視台表示要以公益方式播放,理事會這才同意。許多電視台也相繼播放,剛好大眾銀行想要拍攝公益主題的形象廣告,廣告公司看到了這部紀錄片,被故事深深感動,就以原聲《唱歌吧!》紀錄片的濃縮版為本拍攝廣告,廣告詞中提到「他讓天使發現自己就是天使」,天籟的歌聲,感人肺腑的廣告影片,深植人心的感動,讓社會大眾開始注意到原聲的存在。 

馬校長讓孩子們相信:「有一天我們能讓世界聽見玉山唱歌。

廣告剛推出時,許多人在問馬校長是誰;馬校長還記得第一次廣告首映時,他人不在台灣在上海世博會帶領合唱團參加開幕典禮,那時的他沒想過電視記者居然這麼厲害,將近四、五家的電視台記者跑到上海世博會的會場找到他訪問,然而面對媒體的報導,他理解並尊重記者的工作,「我們是一群願意做事的人,但是我們不喜歡曝光,從不會主動去找記者;但倘若記者找我,我不會拒絕接受採訪,我會很誠懇的告訴記者想知道的事。」 

重裡子不重虛名的務實腳蹤 

很多公益機構都有從事偏鄉課業輔導,但大多數都局限於國小及國中階段,國中畢業後就沒有相關的方案;但原聲不同的是,會陪著孩子從小學直到大學畢業,以更多的愛去陪伴且幫助孩子。 

馬校長語重心長的說:「依照原住民委員會教育資料的分析統計,原住民的孩子在整個成長及求學過程裡,中輟率最高的是在高中階段,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國小、國中是在家鄉部落裡,沒有任何信心危機及適應的問題,可是到高中後,必須要離開家鄉,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會發現有很多的不適應,無論是生活環境或讀書習慣,又加上成績、課業的巨大落差,所以我們原住民的孩子,中輟率和退學率最高的階段就是在高中,其次就是大學;中輟率最高的兩個原因,第一個是經濟因素,第二個就是課業的落後,原聲幫助孩子解決課業和經濟這兩個困難,這是我們跟其它課輔機構不一樣的地方。」 

原聲希望藉由教育的力量,不僅讓孩子在舞台上發光發亮,也能找到人生的舞台以翻轉偏鄉貧窮的宿命。 

即便國中畢業,原聲仍持續照顧學生,承諾從小學陪伴至大學畢業。

實踐教育使命感,一步一步築夢踏實 

許多人以為天籟般的歌聲是原聲的重點,不過聽完馬校長的分享後,才進一步發現,合唱的學習及培訓過程才是核心!馬校長舉原聲外出表演為例,是不會容許小孩子吃飯時吵吵鬧鬧,離開時杯盤狼藉的。一次前往歐洲表演時,在中式餐廳用餐後準備離開,孩子們將桌面維持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讓老闆感動留言說:「我經營二十多年的餐廳,接待不少各地遊學團或是旅遊團,從沒看過一個團體來這裡安安靜靜,離開時乾乾淨淨的。」飯店老闆感動到眼淚差點流出來。  

合唱教育是實踐品德的過程,是信心建立的平台。

這就是演出的同時,也是品格實踐過程的實例,演出並不是展現合唱技巧及歌聲的表象,這是原聲不同的地方,不會忘記演出是實踐品格教育的初衷。「我們要培養部落未來的菁英典範,所謂的典範,不僅是高學歷、高知識,我們在乎的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使命感與品格;有責任感的孩子,會願意承擔造福部落的責任,有使命感的孩子,將來就會願意為部落付出心力,品格就更重要了,反觀我們社會上有很多的人才,可不一定是『Bunun人』喔,我們希望的是培養完整『全人』的教育。」十多年來,馬校長與原聲教育協會的大家,不畏辛苦一路披荊斬棘地實踐著。 

合唱是需要傾聽及包容彼此,在相互扶持、接納的環境中,逐步找到和諧共鳴,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  


  • hi@voxnativa.org
  • TEL 02-23661665
  • 愛心碼 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