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時鐘 當回憶隨著滴答聲流逝

文字/呂佩茹 編輯/朱珆萱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俗稱失智症,屬於神經退化疾病,發病過程緩慢,且會隨時間不斷惡化。其行為症狀包括:遺忘、誤認、情緒轉變、妄想、不恰當行為等,初期較不易被發現,因此經常延誤就診,到了中後期,患者生活能力會持續下降,需要仰賴他人照顧,生活無法自理。失智症對患者與家屬而言,是最心痛的疾病,它奪走了人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資產—記憶。對親人而言,所有美好都還歷歷在目,但對患者而言,卻像是不曾存在過似的,無法從腦袋任一個角落找到痕跡。面對失智症,我們束手無策,目前沒有任何方法能治療這項疾病,唯一能做的是在警訊出現時即早就醫,延緩發病。

面對高齡化社會,失智症尤其重要

年紀愈大者愈有可能罹患失智症,但目前也有失智症年輕化的趨勢。

醫學的進步,帶來了壽命的增長,但也延長了失智症(Dementia)的潛伏期。失智與老化不同,失智屬於一種疾病,除了與記憶嚴重相關之外,也影響了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等,造成多方面退化。許多人認為老了都會失智,這樣錯誤的觀念容易造成延誤就醫。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國家經濟也會因此受到衝擊。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花費在失智症患者的照護成本為1兆美元,並預計在2030年會倍增至2兆美元。在國內,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資料顯示,台灣已在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預計在2026年會進入超高齡社會。而統計數據也證實,年紀與失智症的間有高度關聯性,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也越高。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更估計,全球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面對持續增加的失智人口,為了避免造成社會問題的發生,「長期照護」更顯得重要。為此,政府在長照2.0計畫中,也增加了與失智症相關的服務與補助。

不只長期照護,也須法律服務

除照護議題外,也經常可見新聞媒體上失智病患遭詐騙、觸法的案例。因失智導致的認知功能障礙,很有可能會使患者不小心觸犯法律,而大眾普遍對失智症狀並不熟悉,在錯誤的認知上,很有可能對事件有不恰當的判斷,且失去了記憶的病患,難以對過去的事件進行舉證,造成處於弱勢的局面。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對於有心人士利用疾病弱點對患者下手的狀況,更是防不勝防。

因此法律相關服務對失智家庭而言, 也十分重要。過去台灣失智症協會曾與法律扶助基金會、蘇天財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多場失智症法律諮詢培訓,希望藉此提升專業律師對失智症的了解。而法律扶助基金會也為面臨法律困境的失智家庭提供「失智症法律扶助諮詢服務」。除了第三方提供的法律協助外,我國民法也有「監護宣告」等相關規範,家屬可向政府提出聲請,以保障「受監護宣告者」的權利,避免日後衍生的相關法律問題。

為你記憶,被遺忘的過去

台灣的失智症患者有9成住在家中。面對無法記憶、情緒暴躁與言行失控的患者,照顧者只能靜靜守護。我們無法要求失智患者「回復過去的能力」,僅能在有限的照護範圍內,讓病情不再惡化,「不退步就是進步」他們失去了人生最珍貴的東西,而身邊的人只能看著一切慢慢發生。

看著失智患者逐漸的退化,照護者必須先健全心理建設,面對長時間的身心靈壓力一定會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時候,此時必須坦然面對同時調整心境。包容與傾聽是陪伴失智症患者時最重要的,或許你的存在,在對方心中早已不復記憶,但你仍舊記得過去美好的回憶,剩下能做的就是「陪伴」。人的一生也就那麼長,不斷地被時間追逐的我們,卻忘了停下腳步,看看身邊需要陪伴的人。對失智者而言,這份陪伴,將是他們人生最後一哩路中,最珍貴的資產。

失智症目前屬於一種無法根治的疾病,僅能透過藥物延緩發病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