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家庭照顧者 「面對龐大的照顧壓力,你該何去何從?」

撰文:戴秉儒 / 編輯:林于涵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理念:為奮鬥的家庭照顧者)

近幾年各國面臨高齡化社會所帶來的衝擊,長期照護需求急速成長。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統計資料顯示,在眾多照顧需求者中,有兩成使用政府長照資源,近三成聘僱外籍看護工,逾五成的人完全仰賴家庭照顧。

家庭照顧者在照顧工作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連結著福利資源;另一方面也提供家人的情感支持與照顧,簡單來說家庭照顧者便是政府與照顧需求者的「橋樑」。

當我們只注重福利資源怎麼輸送、幫助照顧需求者時,
這些家庭照顧者的權益又由誰來保障?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成立於民國85年,長年致力於保障家庭照顧者權益及提供相關支持服務,在日趨受到重視的照顧者議題下,耙梳出我國家庭照顧者面臨到什麼困難以及該如何去解決的脈絡。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張筱嬋 副主任)

寫在文章之前:第一線工作者是否有相同共識?

「雙個案模式」是社會工作者在實務工作時必須具備的觀念,意即同時將照顧者視為需要被幫助的案主,給予不同的處遇原則。家總副主任張筱嬋提到除了要加強第一線社會工作者的培力及敏感度以外,也需要讓其他照顧工作場域裡相關人員具備同等觀念(例如居家照顧服務員、醫療團隊等等),除了加強照顧服務的質與量外,也能夠多加留意這些家庭照顧者的需求,給予最佳的處遇方針。

(提供給家庭照顧者足夠的選擇來減輕他們的照顧壓力)

家庭照顧者是否有足夠的選擇權?

近幾年主幹家庭的比例越來越少,子女可能至外地工作、結婚、生子,不一定會與雙親同住,家庭結構改變導致家庭照顧功能日漸式微。面臨到這樣結構性風險,政府的福利供給面是否提供家庭照顧者多樣的選擇來減輕他們的照顧壓力?

我們曾接觸一位個案,平常在外工作有12個小時不在家無法照顧年邁的家人,他就選擇使用居家照顧的資源來挹注至家庭內,而前後空窗時間則是以遠端即時影像來注意家中長輩的狀況。

張筱嬋提到現況並非要單方面不斷地將家庭照顧者推向照顧工作的範疇內,而是讓他們能夠有足夠的選擇讓他們能夠在照顧場域裡有喘息空間,同時也能兼顧自己的工作與社交。而要保障家庭照顧者最根本的方法是從政策面下手,由上而下落實,讓這些照顧需求能夠得到全面性的保障。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提供多樣化的照顧資訊供民眾取用)

身心障礙家庭和失能老人家庭的照顧者,個別面對何種課題?

壓力來源大致相同,但衝擊力道不同。

張筱嬋表示身心障礙者家庭大部分是父母照顧身障孩童,在心理上常常有兩個坎過不去,一是對於孩子的虧欠與罪惡感;二為擔心未來自己孩子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和身障家庭不同的是,在照顧失能老人上抱持的罪惡感會少一些,並不是說不抱持任何希望,而是家屬往往把老和殘歸咎於「衰退」一說,認為長輩的生理機能不比從前是必然的過程。兩種類型的家庭都受到的壓力都大同小異,只是切入的面向和問題點不同。

(家總的辦公室全景)

這些家庭照顧者如何有效排解照顧壓力?

家總提供許多情緒支持團體,像是成長課程、心理諮商或心理協談。

「談話」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個窗口與人社交,不僅是對外抒發的管道,也可以釐清現階段遇到的困難點在哪。最重要的是要自我肯定照顧工作的價值,不應該將照顧視為一件不事生產的事,這樣照顧場域才得以被翻轉。

照顧工作是愛的勞務,同時包含著兩個概念。

張筱嬋提到大部分從事照顧工作的動力都源自於對家人的愛,而這些愛是無私且無法被量化的。若以等價的觀念去思考,這些照顧工作其實是很有價值的,只是沒辦法也不應該用金錢去衡量。所以這些家庭照顧者要先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感到驕傲,才能在照顧工作上得到成就感。

但需要非常小心思考所謂的「正向回饋」是否會變相地增加照顧者的情緒負擔,讓這份對家人的愛被無限燃燒直到消磨殆盡,屆時再多的正面思考也無法將倒地的照顧者拉起。

(提供給家庭照顧者足夠的選擇來減輕他們的照顧壓力)

階段性的對策或服務

張筱嬋提到:「以照顧歷程來說,可以分為預備照顧者、新手照顧者、資深照顧者以及畢業照顧者,這四個階段的照顧者分別有著不同的對策。」


預 備 照 顧 者

尚未接觸照顧工作時必定手足無措,所以首先要做好家庭結構分析、資源盤點以及家庭溝通才能對自家照顧需求有初步的了解,對於往後長久的照顧工作也能站穩根基。

新 手 照 顧 者

和預備照顧者比起來,雖然已經做足準備了但在心理上還是會感到慌亂,所以在必須在第一時間給予心理方面的支持與協助。而新手照顧者也面臨到醫療面的問題,常發生不知道如何照顧的窘境,例如:我不知道如何與失智長輩溝通,亦或者不知道如何幫行動不便的長輩洗澡翻身等等。這部分會依照各個被照顧者的需求給予不同的建議或者專業人員的諮詢。

資 深 照 顧 者

資深照顧者的心理壓力又更加嚴重,例如先前提到的罪惡感,在很多資深照顧者身上都會放大許多。

「我有一個案主他已經照顧年邁母親多年,僅僅下樓買菜都會擔心母親在家的狀況,常常將外出時間壓縮至很短,根本沒有任何喘息空間,更別說有自己的社交圈了。」這階段在心理支持以及其他照顧資源妥善運用上就越顯地重要。

畢 業 照 顧 者

「結束照顧工作了,你已經解脫了。」 但事實上能真正解脫嗎?大部分畢業照顧者在結束照顧工作時面臨到兩個很大的課題,一為走不出傷痛,二為重返職場的阻力。前者只能透過長時間的心情沈澱,更好的方法是尋求上述所提到情緒支持團體的協助;再者,這些家庭照顧者長時間處在照顧場域裡,對於重新踏入社會抱持著戒慎恐懼的心態,這時相關的就業輔導或者其他能夠幫助照顧者重返社會的方案就得妥善介入。


被照顧者的需求固然重要,但這些家庭照顧者的情緒也應該受到重視。我們不能夠要求家庭照顧者不停地燃燒自己,因為總有一天他們會倒下,而照顧壓力卻不會減少,持續不斷地壓垮下一個照顧者,直到再次倒下為止。

從政策面著手並且提供足夠質量的福利資源讓這些家庭照顧者有選擇,才能夠真正保障這些家庭照顧者的權益,也得以翻轉照顧場域成為一個不再只有負面壓力的地方。

※關於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諮詢專線:0800-507-272

聯絡電話:02-2585-5171

傳真號碼:02-2585-5737

電子信箱: takecare@ms17.hinet.net

地址:10452 台北市中山區撫順街8號4樓之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