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撲殺」從飼主責任起步

撰文/廖家均 編審/詹尹州

 

「零撲殺」政策已經上路,除了重大疾病或法定傳染病等情況外,台灣的收容所全面停止撲殺流浪動物。在領養代替購買已經成為普遍熟知的觀念後,比獲取管道更重要的是:「了解動物行為並正確飼養」,從根本源頭著手,才能杜絕棄養。以往只有獸醫系才能習得的「動物行為」專業,近年在政府和坊間單位努力下,透過課程、實作和巡迴演講,將動物教養的知識傳播、扎根。

 

除了不可抗力因素外(移民、飼主本身罹患重病或經濟陷入困難等等),常見的棄養原因有:動物吠叫、攻擊行為、家有新生兒誕生或寵物老病等等,過去飼主相關知識與支援系統並不充足,在自己本身一知半解的情況下,面對寵物帶來的難題,往往走上放棄/遺棄一途。不論是動物本身的行為,病症照護以及與人類的關係,每個環節絕非一朝一夕造成,許多棄養或虐待的案例,正是因為不夠了解動物習性或特質。憐惜珍視可愛的動物很容易,但面對並處理惡醜(寵物便溺吠叫、外型隨成長改變、老年疾病等)也是實際生活的一部分。教育,永遠是進步之鑰。

 

近年台北市動保處與教育局聯合推動,開辦廣受市民歡迎的「犬貓學校」。結合轄區內多所社區大學,教育飼主學習寵物行為、理解動物語言,也進行高齡毛孩的照護解說。另外在國中小到高中、大學有多場豐富的巡迴講座,讓校園也建立了正向的美好連結。

民間組織D.I.N.G.O. 不僅有個別寵物課程,更時常協助指導學校裡的汪汪社、照生社等,或前往偏鄉地區進行分享。博美犬「龍龍」幾週都會跟主人抽出一小時上課學習,從原本呲牙咧嘴、充滿攻擊性的易怒狗,到現在願意聽口號冷靜,過馬路時不爆衝,也不再追車或亂撲路人。

       

當友善狗狗公車「駛」出了包容的美意,台灣寶島的友善空間也陸續擴大。真正「善」的底蘊,更需要建立在每位飼主與寵物日常的互動中,才能與整體環境相互呼應,凝聚為正向循環。伴侶動物的出現,反映出現今對待寵物已不同於「至於犬馬,皆能有養」的餵養。透過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努力,協助飼主負起當責,把「養」直接提升至教養層次,一點一滴為美好社會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