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旁的溫馨交流 認知休憩站提供歡喜空間

鄭育欣(蘆竹區認知休憩站社工)

座落在公園旁的歡喜空間

公園裡,兒童在滑梯、搖搖馬間玩耍,家長在一旁陪同;肢體伸展輔具的使用對象更是多元,小至學齡前,大至百歲人瑞,從家長雙手在手臂般的距離間護著寶貝,到學生們施展創意把肢體伸展輔具當作遊具,又或者是佝僂長者在照顧者陪伴下慢慢使用輔具。蘆竹區認知休憩站座落在公園旁,讓歡喜學堂從住宅社區中,走向更多社區民眾。咖啡廳般溫馨明亮的室內陳設,志工們親切招呼,希望營造出失智、高齡友善空間。

結合長者過往生活日常設計活動

林阿公和看護移工Ary常常由家人載到認知休憩站「運動」(認知健康促進活動),從原本待半個小時就想回家,到現在可待到午餐時間,林阿公說:「在這裡,大家都很尊重我!」志工們透過玻璃看到有人來,都會迫不及待地出門迎接。林阿公曾是「泥水大師」,也是「種菜達人」,在認知休憩站邀約參加活動時,林阿公常常先說:「我不要!」、「我不會!」,拒絕參加活動。我們相信,這句「我不要!」、「我不會!」可能是避免任何出錯的機會,更可能是活動對對象的吸引力不足。菜價波動大,吳老師到市場買了許多菜,讓曾經或還在買菜、種菜的長者們猜猜這些菜多少錢,無論現在常不常到市場買/賣菜,大家都拿起蔬果,感覺蔬果在手中沉甸甸的程度,大家都猜得很起勁。最後,請大家一起揀菜,原本猜菜價很起勁的林阿公,一句:「我不要!」在一旁看大家揀菜,吳老師坐在林阿公旁邊,一邊揀菜,一邊跟同桌的長者聊起農村事,林阿公加入聊天後,不知不覺也拿起菜 ,一起揀菜 !

認知休憩站交流活動的目的

大約每個月,認知休憩站會做一次紙黏土,活動手部小肌肉,成品又讓人很有成就感。林阿公不愛紙黏土美勞,常常是Ary做,林阿公在一旁默默地看,偶爾下一些評價。即使林阿公不做,也透過默默觀察大家,跟志工聊天說話或唱歌,達到來認知休憩站交流活動的目的,也讓充滿美術細胞的Ary大展身手,手作紓壓。冬至前,邀請長者聊聊湯圓相關經驗,為之後搓湯圓做準備。「我可以一次搓三顆!」、「我可以一次搓四顆!」長者們興奮地說出自己「搓圓仔」的功力。口說無憑,拿出紙黏土,請長者以紙黏土代替粿粹,示範一次搓多顆湯圓。只見林阿公馬上說:「我也要!」當紙黏土不是美勞素材,而是作為粿粹,林阿公馬上拿起紙黏土,開始「搓湯圓」。

認知休憩站是社區民眾交流活動的溫馨場所

認知休憩站組織志工群一起陪伴失智者、亞健康長者。志工群的年齡多50歲起跳。60幾歲初當阿嬤的志工,帶著學齡前的孫女,一起來認知休憩站共玩;七十餘歲的國小老師退而不休,把家裡塵封已久的電子琴搬來認知休憩站,健康操、慶生會時為大家伴奏,感覺自己更年輕。陪伴失智者來認知休憩站的看護移工,也是不可或缺的寶貝。透過「花花東南亞」的活動,帶著長者認識東南亞國家,為東南亞地圖上色的同時,看護移工也在地圖上指出自己的家鄉。認知休憩站的簡易小廚房,是準備點心的地方,也是看護移工紓壓一起煮食的地方,常常飄出印尼風味香氣。歡喜認知休憩站對面的公園裡,有一座土地公廟,陳阿婆每天來歡喜學堂前,都會到土地公廟拜拜。期許認知休憩站是社區民眾交流活動的溫馨場所,也能透過交流為年長者、照顧者、失智者有其他被需要的感受、付出的能力,並照顧到靈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