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
品好食存好心 讓賽德克孩子快樂跳自己的舞

報導:張名榕

6月9號晚間,勤美誠品15樓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公益餐會,這場餐會是由包心菜實驗廚房餐廳和來自中國的知名紀錄片導演簡藝合作,目的在推廣對人體和環境都更友善的「良食」模式。簡藝率領的「良食路演」團隊,花費4個月時間走訪全球40個城市,觀察每個城市的飲食習慣與文化,並推廣綠色餐桌的蔬食理念,讓大家更了解食物背後的真相,選擇更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以及更營養無毒的食物。這場公益餐會的收入,除了捐給採用無毒耕作農法的南投西伯梅園,也有部分捐贈給巴蘭社青年舞蹈團。

 

巴蘭社青年舞蹈團來自南投仁愛鄉的中原部落,是一個賽德克原住民族部落,舞蹈團由當地的年長者、青少年及孩童組成,年長的婆婆負責教導傳統舞步,年輕人則認真學習,為了傳承賽德克舞蹈文化而努力。儘管團員們非常有心,舞團發展過程卻十分艱辛,因為缺乏經費,舞團成立以來已經解散了三次,命運多舛。幸好,部落裡有位海軍退役士官長張大偉,因為捨不得看孩子與婆婆們失望的表情,一肩扛起了復興舞團的責任,儘管常被人冷言冷語,他依舊持續努力籌募資金,自己開著一台小貨車接送團員練舞,終於成功讓巴蘭社舞團再度復活。

被孩子們暱稱為「塔瑪」(賽德克語中的父親)的張大偉,是舞團的團長,也是凝聚團員信心的最大力量。張大偉的家中經營梅子園,眼見許多族人因為經濟考量,改種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甚至使用化肥、農藥來提高收成與收益,他卻堅持用自然野放的方式照顧梅園,不願殘害土地與人們的身體,自然的農作方式讓他獲得不少重視健康養生的消費者認同,願意向他購買梅子,而張大偉也將部分的營收捐出來,幫助巴蘭社舞團繼續營運。

因為缺乏經費,巴蘭社舞團沒有良好的團練環境,團員們在馬路邊赤著腳、頂著大太陽跳舞,卻也從不喊苦喊累。怕孩子練舞肚子餓,團員的家長就輪流煮點心給孩子們充飢,靠著團員不放棄的苦練與家人的大力支持,讓巴蘭社舞團一步一步打響知名度,還應邀到各地表演。也正是在某一次表演中,包心菜實驗廚房與巴蘭社青年舞團結下了緣分,舞團的孩子們跳舞時,那原始的呼喊與律動,舉手投足間的自信神采以及臉上單純快樂的笑容,讓包心菜的創辦人陳華蕙感動不已,不但送自己的孩子加入舞團習舞,更成為了固定幫助舞團的人之一。

在這次的公益餐會中,包心菜實驗廚房也特地邀請了巴蘭社青年舞團前來表演,少男少女們身穿傳統服飾,隨著音樂快速舞動,步伐時而輕盈,時而有力,跟著節奏大聲地呼喊唱和,滿滿的活力與熱情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來賓,從孩子們臉上自信洋溢的神情,看得出他們對自己文化的熱愛與驕傲,同時,更藉由他們最愛的舞蹈感謝外界的幫助,讓這群賽德克孩子能繼續大聲地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