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生命的辛酸 醫療暴力「急急」可危

文/邱羿慈 編輯/朱珆萱

急診室中,家屬擔心患者是人之常情,情急之下對醫護人員口大罵,醫護人員也都司空見慣,但新聞上常見毆打事件,各種急診暴力層出不窮,辛苦的醫護人員面對眾多病患之餘,還必須承受家屬無禮情緒,實在身心俱疲。

除了不理性對待外,有些還會惡意投訴態度不佳,但醫院並非服務業,不應要求微笑招呼,再說醫護人員工時長,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工作時受病患家屬情緒影響,時常隱忍委屈,民眾應該多體諒辛勞的醫護人員。

急診室中的暴力事件不該發生 。

檢傷分類判別先後順序

彰化一名男子,因暴力傾向被家人送進急診室,當醫師轉身拿取醫療器材時,男子抓起醫師頭部撞擊醫療床,導致腦震盪與肩膀挫傷。急診護士遭醉男咆嘯,險被揮拳,收拾害怕情緒,隱忍委屈繼續工作。彰化一名婦人情緒不穩被送進急診室,下床重心不穩跌倒,女護士向前攙扶遭婦人狠咬腹部及手掌。

醫院暴力事件頻繁,尤其容易發生在急診室,由於急診患者皆屬急重症,狀況危急需要立即處理,或是患者病情不明,易造成家屬恐慌,或是患者之間曾發生口角、鬥毆或車禍等糾紛,雙方情緒激動,更容易再次發生暴力事件,再者民眾認為急診室有「先來後到」的治療順序,但事實上醫院是以檢傷分類作為先後依據,而且民眾對於「急診」的印象,多來自傳播媒體,戲劇常上演急診患者心跳停止的片段,加深民眾恐懼感,各種原因使原先緊張的情緒火上加油,引發急診暴力。

護理師為主要急診暴力對象

原已嚴重人力缺乏的護理人員,更因為急診暴力,萌生辭職念頭,根據人力銀行統計,有高達九成護理人員坦言曾在執業一年內萌生離職念頭,主要原因並非工時長、壓力大,而是不受尊重,當中又有九成護理人員曾受過家屬冷言冷語、辱罵、動粗及不理性對待。在急診暴力中,護理師比醫師更容易遭受不正當對待,雖然醫師及護理師都是經過國家考核的人才,但在民眾眼裡,護理師地位永遠低於醫師,比起主治醫師,更常待在病患身邊的其實是護理師,主治醫師負責下達重要指令,護理師則是處理病患一切大小事,抽血、檢查、換點滴、量血壓等等,護理師對病患來說相當靠近及重要,卻往往被忽略不受重視。

要培養一位醫護人員很不容易,醫生必須先就讀醫學系七年,第七年要到醫院實習一年,同時準備國家醫師考試,通過國家考試得以成為住院醫生,到各科學習,接著經過大約10年以上的時間,一路上從總住院醫生、研究醫生才能成為主治醫生,在這當中每天必須忍受輪班等不固定的彈性工時,想成為年薪百萬的主治醫師首先要有一顆新鮮的肝。而醫師不可或缺的助手就是護理師,成為白衣天使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護理師不像醫師的晉升過程這麼複雜,但還是必須就讀四年護理系,經過實習並通過國家考試才能正式執業,護理師必須輪流值夜班,由於護理師人力不足,經常面臨超時工作,吃飯時間不正常等,與醫師同樣為病患辛苦,卻未必能得到相同的尊重。

辛勞的醫護人員該受到尊重 。

醫院因應措施

醫院暴力事件造成眾多醫護人員身心受害,針對突發急診暴力事件,醫院也有相關的因應之道,事前會加強員工教育訓練,判斷訪客或病患是否屬於高風險分子,例如:喝醉、吸毒、或STAMP行為,S (Staring and eye contact ) 眼神接觸時感受到敵意,T ( Tone and volume of voice )聲調與音量怪異,A( Anxiety )看起來焦慮不安,M( Mumbling )喃喃自語,P( Pacing )來回踱步,若遇到以上情形,醫療人員會提高警覺,且避免與上述訪客或患者單獨相處,由於急診室容易發生暴力事件,因此醫院對內會盡可能保持急診室整齊安靜,以降低患者及家屬的不安感,對外會加強訪客人數控管,避免人多口雜,造成不必要的紛爭,也會24小時派駐警衛控管,在事發當下,尋求公權力介入,雖然無法完全避免暴力,但至少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

人的生老病死是天註定,生命本無常,醫院雖然可以醫治病患,但仍有無能為力之時,親人過世,家屬情緒激動在所難免,醫護人員多半會體諒,但不表示他們該照單全收,應體諒日以繼夜為生命奉獻的醫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