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貴 / 階層翻轉!堅持做對的事 給孩子不一樣的未來

撰文/唐靜芬 圖片提供/彭春貴 編輯/林于涵   

民國70年起,彭春貴的生命有了不同的意義,他讓無數個失去家庭依靠、找不到人生方向的孩子,重回到正軌並學會自立自強。他常說:「多做一點,社會就會更美好。」每天的多做一點,讓他持續做到了現在。

堅持是因為愛與責任

因緣際會下,彭春貴獲邀加入一個慈善會,規劃成立類似「中途之家」的育幼院。草創之初,處處花錢、事事繁瑣,許多慈善會的成員因此一一離開了,只剩下春貴獨立完成買土地、申請許可等事宜。是什麼原因讓他堅持下去呢?他娓娓道來,

當我看到孩子們無辜徬徨的眼神,心裡實在很不忍。我就在想,只要我多做一點,孩子的生命就得以改變;如果能多待一天,孩子便可以多得到一天的照護。我能繼續堅持下去,應該就是因為愛與責任吧!

同時他也想起似乎曾聽人言,人在離開世間的那一瞬間,一生的大事會像電影一幕幕閃過。「我很怕自己閃過的是一片空白,那我的人生豈不白活了?」於是他決定要讓生命創造更多的價值!

到了民國100年,育幼院已頗具規模,春貴認為階段性任務已完成,該是功成身退的時候了。此時正巧遇上剛成立、還在摸索階段的善慧恩基金會,他覺得如果能以過去30年的經驗協助這個新興的基金會,肯定能做更多事、幫助更多人,於是擔任起善慧恩基金會的執行長,並且接受屏東縣政府的委辦,成立中途學校「飛夢林(Family)家園」。凡事起頭難,基金會不久後即遇到極大的財務壓力,春貴再度毅然決然地挑起重擔,擔任董事長,並且賣掉一棟房子,度過財務困境。

民國85年完成育幼院購地與建照申請,主持開工動土典禮。

「飛夢林」的孩子要學會三件事

春貴原本學的是管理,為了讓飛夢林家園的孩子得到更專業的陪伴,並且能與社工夥伴共同規劃輔導課程,特別去文化大學修讀了社工學分。慢慢地,他建立了飛夢林的信念,要教會孩子三件事:

  • 生存:要有一技之長,讓自己具備基本的生存能力。
  • 生活:要有生活品質,追求心靈的安頓與成長。
  • 創造生命的意義:照顧自己、照顧家人、照顧更多有需要的人,把愛傳下去。

這些年來,孩子們確實沒有辜負基金會的努力與期待。以106、107年為例,總計20位畢業生,不僅全數順利升學,並且有 12 人次錄取公立高職。在專業證照部分,102到107學年度,累計有53人次考取了技術士證照,甚至有3個孩子同時擁有三張專業證照,成功創造了生命的意義。

民國98年,彭春貴(中)以家長身份主持育幼院感恩團圓餐會

愛的影響力猶如漣漪般擴散著

愛能化戾氣為溫暖。去年聖誕節前夕正逢飛夢林家園院長生日,許多畢業的孩子錄製影片向院長獻上祝福,其中一段影片讓全體人員霎時熱淚盈眶。

院長生日快樂!實在很抱歉,因為要努力工作,負擔家計,所以無法請假回去看您,請原諒。

說這段話的孩子,曾是一個遭遇家暴、拿刀追砍父親、學校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進入家園後,徹底改變了,現已畢業、結案,在家庭與社會上都認真的貢獻心力。

飛夢林家園的成果與名聲已遠播國內外,近四年來,香港中文大學與城市大學的社工研究所師生、高雄師大事業經營研究所、新加坡司法部人員以及國內各縣市的社會局處都會年年到訪取經。彭春貴的愛與責任,猶如石子投入池心,激起的漣漪正不斷擴散。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至飛夢林青年咖啡參訪,與彭春貴進行社會創新議題交流

期待成立「培力中心」

依現有法令規定,中途學校的學生年滿15歲就需畢業。但是春貴發現有些孩子仍處於「有家歸不得」的狀態:雙親離異、父母犯罪被關、家暴等等,仍須有人照料,才不會功虧一簣。因此已著手規劃成立「培力中心」,延長收容至18歲,提供一個安頓身心靈、適性發展、學習專長的安全堡壘。

彭春貴強調,所謂的「培力」是: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因此,除了內部的中餐、烘焙、調飲專業技能外,也會積極尋求外部合作,例如:汽修、電腦、資安、新興科技等。

在加入善慧恩基金會時,彭春貴曾承諾會在這裡奉獻10年,現已邁入第8個年頭了。十年之期若到,會離開嗎?彭春貴笑說:「還沒想到那個階段。」未來如何,雖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彭春貴的生命價值會不斷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