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苗到大樹,陪你一起好好長大

文/林稚雯

1995年,在越南的街頭,有一名被母親抱著的孩子因貧困無法就醫而早逝,來不及長大。目睹這一幕的衝擊與感慨,成為了善念萌發的起頭,也讓至善基金會因此成立。迄今,在走過了27個年頭之後,透過不間斷的行動實踐、付出關懷,最初想要幫助弱勢孩童的善念已在越南、台灣、雲南、緬甸四地發散,陪伴成千上萬的孩子們一起長大。

越南醫療矯治計畫,改變病童人生

至善基金會洪智杰執行長提到,雖然基金會是在台灣成立,但受到越南孩童的啟發,最早的服務據點是從越南中部開始。起先,至善選擇支持當地孤兒院,沒料到在探訪社區、連結各方資源的期間,察覺到當年越南境內仍蒙越戰時不當使用落葉劑的影響,致使很多顱顏或身體畸形的嬰兒誕生,其中一位深受其害的就是至善首位接觸到的服務個案「阿福」。

阿福出生時就伴隨著很嚴重的顱顏與手足畸形,遠超過當地醫療所能救治的程度。眼見母親對於搶救孩子的殷殷期盼,考量到長庚醫院對於顱顏矯治手術甚為專精,幾經聯繫和評估後,至善就將阿福接到台灣進行治療。術後也為其設立基金長年定期訪視,並以專案計畫支持阿福在生活中需要的衣物、尿布、醫療等相關資源,直至阿福於2021年1月在家中逝世,讓家人們多了23年能作伴相處的時間。

阿福用他殘破的身體,連起了愛,種下了福田。

洪智杰表示,「對至善來說,阿福就像是個『小菩薩』那樣。雖然身體的狀況讓他受了很多苦,卻也因此開啟社會大眾的善心、提醒了我們必須肩負的社會責任,進而規劃長期的『越南醫療矯治計畫』和『貧童助學計畫』。」

受益於「越南醫療矯治計畫」,讓生命大大不同的還有女孩小雲。小雲出生時背部就有一棵巨大的脊柱膨出腫瘤,導致不良於行。在家貧無法就醫的情況下,小雲的每一天都只能癱躺在床上等待時間流逝,最大的心願就是能踏出家門走走看看。

直到13歲那年,小雲同樣在至善的協助下來台進行腫瘤切除手術與相關治療。解決了因病完全失去人生的困境後,小雲對於人生開始有了不同的期待。先是圓了想讀書的夢, 14歲時成為國小一年級新生,也一路保持優異的成績直至畢業。隨後,在考量長遠的人生規劃下,小雲進入越南的職業訓練中心,學會「刺繡」這個一技之長,不僅能養活自己,也成為家中重要的經濟支柱。洪智杰笑著說,小雲目前過得很好,也結婚成家、養兒育女,正一步步往更遠大的夢想「成為一位服裝設計師」邁進。

來台接受治療後,小雲的人生自此不同,也學得刺繡的一技之長;在「自立儀式」親繡「感謝台灣」贈予至善。

從原鄉部落做起,能幫忙就都不放棄

放眼世界,資助國外貧困孩童的同時,至善基金會也沒有忽略台灣社會中仍有需要存在。對此,在秉持著「能幫忙就都不放棄 Leave no one behind」的理念下,在台灣的弱勢孩童與家庭照顧工作也陸續展開。

洪智杰回顧,至善在台灣的服務是從1998年投入。此時台灣的社福工作已到達相對成熟的階段,較顯著的需要多半已有相關機構進行關心,這讓至善選擇從尚未被注意到的新竹尖石後山做起,第一個服務方案是支援尖石鄉4所原住民小學的營養午餐餐費。

而在走進部落後,至善社工注意到國中生輟學問題相當嚴重。進一步探詢問題的癥結,父母離異導致孩子乏人照料、失學會是常見的原因外,也有孩子的情況是為了要上學,必須每天走上3個多小時的山路,這讓他們得在「長途跋涉」或「住校」間選擇,諸多都市裡未能想像的挑戰,致使原鄉孩童失去對學習的興趣,造成約有近半的中輟率。

為要將孩子們重新找回教室裡,「你跑我追」就也成為社工們的工作日常。除了到住家地址找人外,洪智杰說,有時要找小朋友需要的是一點靈感。像是曾有身手矯捷的孩子甚至一溜煙地爬到街上的電線杆上待著,還好那次社工剛好也福至心靈的抬頭一看,才發現竟會有人選擇躲到這種地方。

「要降低中輟率,光是找到人還不夠。」洪智杰提到,眼看孩子們對於上課的興趣不足,這時基金會的夥伴們就靈機一動,著手在校園內創造有趣的活動,像是設立熱舞社,當舞蹈音樂響起,受到樂聲的吸引,孩子們就會翻個牆、主動回到校園內一探究竟。隨著類似活動越來越多,在知道學校也會有好玩的事情發生後,原先居高不下的中輟率就逐年下降,直到最後完成了零中輟的圓滿目標。

從出生到成年,陪你一起好好長大

多年下來,藉著服務個案量的累積,至善基金會得以更加有體系地看見兒少發展路上可能面臨的問題。洪智杰指出,過去基金會的服務對象曾聚焦在學齡前的兒童,但在察覺到偏鄉嬰幼兒死亡率偏高,兒童發展的歷程遠從還在媽媽肚子裡就已展開,這讓他們從2017年起將服務對象進一步擴展到原住民孕產婦身上,藉著照顧媽媽的健康,來確保孩子能健康平安的出生和長大。

至善基金會將這樣的觀察稱之為「兒少發展的生命線」,可劃分為「出生」、「就學」、「就業」三大階段,並依此整合為更龐大且完整的「陪你長大」計畫。「出生」階段要從寶寶住進母腹裡算起,媽媽是否在適當的年齡懷孕、能否有足夠的營養補充、有沒有定時產檢和新生兒照顧,都會是左右孩子的重要關鍵。

當孩子平安出生並在適當的養育下成長,來到入學階段將是另一個挑戰討戰的開始。如何讓孩子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國高中開始,課業也比較有難度了,學習落後的孩子可以怎麼幫忙補上進度?若學費繳交有困難,可以怎麼補助有心向學的孩子?面對觀察到的諸多問題,至善基金會一則邀請有意願投入偏鄉服務的大學生們以提供接送服務的方式來讓他們上山進行課業輔導,除此之外也透過獎學金的方案,補助學費來為孩子們提供財務支持。

最後,至善基金會看到了原鄉青年們的就業困境。若是選擇留在都市工作,就會要面臨離鄉背井的文化適應問題,若想回到家鄉發展,部落卻又缺乏能夠維生的工作機會,需要透過有系統的發展方案,才能完善在地經濟活動與社會支持照顧系統。

同時,隨著近年來原住民生活型態也在持續改變,不少人為了更好的工作與教育機會,選擇移居都市,成為「都市原住民」。都市原住民很常會面臨到龐大經濟壓力與文化差異,這也讓至善基金會開展「都市原住民照顧發展計畫」,從幫助一個家庭做起,讓孩子們能有一個穩定完整的家。

洪智杰提到,因著這個類型的婦女處境,常常會是家庭經濟亟需夫妻雙方都有收入才得以支持,但家中既要撫養孩子,還有長輩需要照顧,零碎的時間讓人也沒辦法全職投入工作。對於都市原住民最常見的經濟問題,至善基金會也是摸索了好一陣子,才找到「家事服務」作為適合的協助方案。

以「快樂大掃」為名的方案,讓都市原住民婦女能有彈性的排班到客戶家提供打掃服務。加入服務的團隊成員,有些人因著積極安排工作時間,一個月

約能賺得20000元工資,對於家庭經濟帶來非常顯著的改善。洪智杰分享,穩定的收入,曾讓一位卡債累累的媽媽有勇氣去面對這筆債務,在工作人員陪同下展開與銀行的協商和還款,開始了不同的新生活;也有一位媽媽在家庭多了這筆收入後,也在規劃下進行購屋的計畫,這些都是她們過去不敢奢望的夢想。

「快樂大掃」服務方案,賦權都市原住民婦女找回力量。

給你魚吃也教你釣魚,讓服務永續發展

回顧一路走來發展的各種服務方案,洪智杰表示,至善基金會一直秉持著「8:2」的原則,就是基金會可以投資80%,但接受服務的對象必須要共同承擔起20%的責任。

因為至善基金會相信,不論是金錢或物資的協助,若要讓當地真正能脫離貧窮或弱勢,最重要的是當地居民自己有力量站起來,再加上願意有付出才表示這些服務是當地真正需要也相要的項目,在完成基礎建設、服務示範後,培養在地人才會是服務能永續深耕的核心重點。

在目前,至善基金會已在既有的4個國家站穩服務腳步,放眼未來,因著緬甸近年來有許多「國內流離失所者(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 IDP)」產生,基金會也將邁開腳步,去關懷和協助更多在流離中受苦的婦女與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