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
姊妹們站起來,陪伴走過人生低谷/拾穗關懷服務協會

報導:謝佳樺    編審:詹尹州
                                                                    

午夜夢迴,一絲嗚咽在寂靜的夜響起,無助的眼眸噙著欲潰堤的淚,望向窗外閃爍的星空及高掛的明月,難以掙脫的暴力像是枷鎖般束縛著受暴婦女。

時推勢移,傳統法不入家門的觀念已然被時代更替,越來越多的家暴事件浮出媒體版面,傷痕累累的軀體,承受的不僅僅是拳打腳踢的疼痛,更是乘載著千金重的心理壓力。有感於受暴婦女的孤立無援,一群社工師抱持著聲援、扶助受暴婦女的心,成立社團法人拾穗關懷服務協會。

 

拾穗精神 陪伴個案走過人生低谷

總幹事王松玲小姐用滿是熱情的口吻說,「拾穗」是名畫家米勒廣為人知的巨作,描述著農家採收稻穗時,會將遺落的稻穗讓予貧苦的人去撿拾。取用這份社會互助的精神,這群關注家暴問題的基層社工師成立了拾穗關懷服務協會。

談吐間流露熱情與青春氣息的王松玲,並非社工本科系的畢業生,而是主修企業管理,但因父母皆熱愛從事社會公益,從小耳濡目染的她,在大學期間選擇雙主修社工,畢業後遂一腳踏入社會工作的行業。

「社工師這份工作很辛苦,案量很高、壓力很大、事情很多,但是相對而言,可以給妳很多成就感」王松玲告訴我們,她謹記著過去督導告訴她的箴言「社工最難能可貴的,便是陪個案走過人生經歷」若能陪個案走過他們人生中的困難,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因為他很相信你,所以他才會把他的生命歷程跟你分享。

 

圖:拾穗關懷服務協會舉辦手創市集,讓婦女朋友發揮所長。(圖片由拾穗關懷服務協會提供)

 

脫離了家庭暴力 那下一步呢?

投入服務的過程中,看見這些家暴事件被害人即便有意離開長期帶給他傷害的家,但身負家庭照顧者的角色,得打理家務而未外出工作,經濟上需仰賴施暴者,而未敢脫離。縱然鼓起諾大勇氣走出,卻往往會面臨外出謀生及照顧孩子的兩難之處。

為協助這些受暴婦女經濟獨立,拾穗婦女自立工房與桃姊妹格子舖就此成立,透過工房、格子舖的方式,幫助這些家暴事件受害者、單親父母找到自己的專長,並加以發揮,成為能夠足以謀生的途徑。

王松玲表示,因為堅信「優勢觀點」,而不採取庇護工場的方式,讓所有人產出一樣的商品,反而開發工房、格子舖,讓經濟弱勢的單親家庭或受暴者在過往生命經驗中找尋自己的專長,重拾自信、找回生命的丰采。

 

圖:桃姊妹格子鋪,讓單親、受暴婦女有自立的生機。(圖片由拾穗關懷服務協會提供)

 

單親爸爸 在這裡重新學習關於「家的一切」

「我是男生,我可以加入桃姊妹嗎?」一個單親爸爸怯生生地走入格子舖問道,王松玲談起印象深刻的案例,莫過於協會中唯一的單親爸爸,天曉得他是鼓起多大的勇氣,才吐出這段話。囿於經濟狀況和家庭不睦,而使婚姻以離婚收場,獨自撫養兩名幼子,從原先單純的家庭經濟支柱,到工作與家庭兩頭燒的單親爸爸,這條路好顛頗、好困頓。

鮮少與孩子相處的他,在協會的幫助下,開始學習打理孩子的一切,學會幫女兒綁頭髮,學會教女兒性教育,讓女兒懂得保護自己,學會跟孩子相處,讓親子之間好似朋友。

甚而愛女心切的他,為改善女兒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四處奔波,尋遍中西名醫,仍不見女兒的皮膚炎好轉,就在窮途末路之際,他求助親愛的「估狗大神」,搜尋到手工皂能讓皮膚情況改善,為此爸爸上課、學習,從無到有地,製作出一顆顆充滿愛的手工皂。小心翼翼的他,先將自己當實驗品,反覆測試後,才敢給孩子用。後來孩子的皮膚有明顯轉變,也使他增加不少信心。

這樣愛女心切的際遇,在拾穗協會的挖掘與陪伴下,竟成了扶持整個家的經濟來源。爸爸的格子鋪開張,便是以手工皂作為產品。不過好的產品,沒有好的包裝,仍是行不通的。不會行銷也不會介紹產品的爸爸,一切從零開始,在協會的輔導下,原本只會用簡單塑膠袋包裝肥皂的他,嘗試了各種方法,使手工皂引人入勝,現在的他希望更多人看到自己對孩子的用心。

在外擺攤時常遇到颳風、下雨或寒流的天,生意冷清、門可羅雀也可謂家常便飯,這些挫折都讓他迷惘喪志,幸而子女的乖巧懂事,一次次撫慰與支持他。女兒明白爸爸賺錢養家的辛苦,更不會隨意要求爸爸買東西,還會在聯絡簿與老師分享,爸爸又做了哪些努力和付出,並當爸爸的商品模特兒、寫肥皂使用心得。看似不完整的家庭,親子關係日漸緊密。

「原本以為人生會因為這個家庭的破碎就結束了。」現在的他很幸福、很知足。跟著孩子一起走過人生低谷,領略沿途上的美好風光。周末假日帶兩個孩子擺攤,乍看之下犧牲了親子相處時光,爸爸卻幸福洋溢地回:「不會啊!我們都在旅遊,去到哪裡玩到哪裡!」

 

圖:單親爸爸手工皂,秀麗包裝滿是愛。(圖片由拾穗關懷服務協會提供)

 

伸出援手 讓這份溫情延續

說起在協會工作的難處,王松玲堅定的說,「資金的募集呀!」社會大眾較願意對弱勢兒童、身心障礙者伸出援手,反而覺得單親家庭、受暴家庭並非特別需要幫助。實則不然,雙親家庭要養育孩子尚且不易,更遑論單親、受暴的家庭。難以啟齒的經歷、擔心孩子被貼標籤受人歧視,造成陰影,都成了他們向外求助時的窒礙。

「社會會改變,並不是因為每個人都多做了些甚麼,而是每個人在自己可以做的事裡,多做些甚麼」篤信著這句話的王松玲深信著,正向理念是可以被傳遞的,她期許著社會大眾能夠發揮米勒畫中的精神,將資源、能量傳遞給需要幫助的人。

弱勢者,並非絕對弱勢,相信,當大家伴他們走過生命的迷谷後,有朝一日,在人生旅途上,當遇見需要幫助的人時,也會樂意的將這份曾經獲得的溫暖傳遞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