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顆小種子─帶領孩子健康認識性別,營造友善環境、快樂長大

文/林稚雯

2000年4月20日,屏東高樹國中內發生了一件憾事。

平時就因性別氣質較為陰柔而飽受霸凌的國三學生葉永鋕,在下課前幾分鐘去上廁所,卻一直沒有回到教室。待同學發現後,葉永鋕已重傷倒臥在地,送醫後仍於隔日不治身亡。

性別平等教育的施行現況

葉永鋕的逝世,吹響了台灣社會在性別平等教育不足的號角。一則聚集了一群關心性別平等議題、滿懷熱忱的教育工作者,在2002年成立了「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接手關懷葉家,陪伴他們走過後續司法訴訟;二則也讓教育部於同年起將研擬中的《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法》,並於2004年三讀通過。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暨雲林縣東明國中教務主任林芝宇談到,在《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後,為了補其不足,先於2005發布了《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並在2018年公投案通過後又做了一次修改。

上課照片-芝宇老師課堂

在目前,國民中小學除應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外,每學期應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至少4小時。所指課程則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認識及尊重不同性別、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教育,及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防治教育等課程,以提升學生之性別平等意識。

設身處地的和你/妳說,過去總是避而不談的事

在資訊發達的年代,孩子們從小就有管道接觸各式各樣的訊息,特別是有關於「性」。有一次,林芝宇在上課時使用了「神秘箱」教學法,讓孩子們採不署名的方式,將自己對於「性」的疑問寫好投入箱中。課後老師將問題逐一看過,發現有兩個問題特別讓人有些憂心,孩子會問:

「為什麼言情小說都是由性轉愛?現實生活中也都是這樣子嗎?」

「我幫我朋友問的。她說男朋友一直很想發生性關係,但女生不想,該要如何拒絕對方卻又不破壞彼此情感?」

林芝宇說,「說了等於就要去做!」是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最常遇見的迷思。然而性平教育的本意,是希望即早透過適齡教材,讓孩子們有機會健康且正確地談論這些過去總是避而不答,卻又是每個人都會遇上的問題。

像是面對學生的提問,以恐嚇式的方法播放墮胎影片,或是很刻板的教導如何戴保險套、如何防範愛滋病,都不是從實際情境中來幫他們解決問題。相對的,若是去了解到可能是觀看色情影片、書籍,被當中的性暴力、性權力不對等情節影響,進而誤以為現實生活中的親密關係發生上述舉動也是可以的,針對這部分來談,多方找適合的資料供孩子們閱讀、帶領他們了解應該怎麼做,才是更實際且能帶來幫助的方式。「就像是在幫孩子建立一個資料庫的概念,讓他們有媒體識讀的能力。也在他們實際面對問題時,知道怎麼做、有哪些資源能夠求助。」

認識並尊重多元,日常生活的N種樣貌

「認識並尊重與自己不同的樣貌」,也是性別平等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林芝宇提醒,以「核心家庭」為多數的時代已然過去,實際上有更多的孩子可能成長於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新住民家庭,藉著性別平等教育,也在幫助孩子們認識家庭的多元面貌,知道「喜歡自己的家」已然足夠,不需要去羨慕別人。

為此,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於多年前開發了一套「扮家家遊:認識多元家庭桌遊」,讓孩子們試著說一個「家」的故事。林芝宇舉例,以新住民家庭來看,一個家是由不同國籍的人組成。較常見的狀況是爸爸是台灣人,媽媽可能來自泰國或越南,實際上這是個很標準的雙語家庭,卻因著刻板觀念認定第二外語學英文最好,不希望媽媽在台灣講或教導孩子自己的母語,造成很可惜的狀況,因為若學會泰語或越語,一樣是人生中很寶貴的資產。

上課照片-教師研習活動

「扮家家遊」推出一陣子後,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也察覺到現實生活中家庭也可能會因為天災、意外發生鉅變,或是家庭成員中有特殊的身心狀況,進而造成更多挑戰。這讓協會又補充了「不簡單的生活─扮家家遊專屬擴充牌卡」讓孩子們從中察覺「不一樣」同樣很正常。

更柔軟、更友善的環境,帶你/妳快樂長大

林芝宇叮嚀,性別平等教師在教育現場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讓孩子們能變得更柔軟、更友善,讓不被支持的孩子得到支持。這樣就能有更多孩子可以更快樂的長大、喜歡自己。」

除了適齡的性教育、尊重多元樣貌外,足夠的情感教育將能為各種傾向的孩子帶來支持。林芝宇分享,曾教導過一位生理性別為男性的孩子,他的氣質比較陰柔、很喜歡跳舞;但他有時會故意講黃色笑話,想展現和其他男同學沒有不同,只是整體來說人緣仍不算太好、學科成績也不太好,蠻多同學會不時對他指指點點。

當這位男學生決定要加入學校舞蹈社後,來自同儕的品頭論足、嘲笑就更多了,面對這樣的狀況,林芝宇和孩子們說了葉永鋕的故事,同時也請大家反思「葉永鋕的去世,誰是兇手呢?」

面對這樣的遺憾,在葉永鋕遭受霸凌的過程中每個漠視的人、社會大眾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偏好陽剛氣質的文化都成了幫兇。因此,林芝宇也反問學生:「如果你們就是葉永鋕的同學,你們會怎麼做?」

藉由生活情境、引導大家進行思辯,原先會嘲笑男生加入舞蹈社的同學,反過來會為他喝采加油,也會更廣泛的提醒周遭班級不可以取笑他,「然後我們就發現,有了大家的支持,這位男同學變得好快樂。」

呼應校園中屢見不鮮的性別霸凌,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就以性別的英文單字「Gender」為諧音,開發出「千德爾:彩虹小隊的宇宙冒險」情感教育12堂課,更深入地去思索情感關係對自我和人我互動的意義、理解社會的性別框架對情感關係的影響、發展溝通協商的適切態度,以及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

教材介紹-千德爾單元一覽

「例如第10堂課我們談到『性騷擾與過度追求』,就是呼應最近才通過的《跟蹤騷擾防制法》,帶領孩子思考要怎麼立界線、越過哪條線便算過度追求。」林芝宇表示,討論中除了讓孩子們定義「界線」,也請他們扮演當事人、警察、家長、老師、同學等不同角色,換位思考在同一事件中,不同角色者的理解和反應。「找到一套屬於自己的觀點,就有力量可以去面對質疑,為自己和更多人發聲。」

也因著「過度追求」不只會發生在真實社會,韓國N號房事件、捷運中有Airdrop癡漢隨機傳送不雅照事件,都提醒了「數位性別暴力」將是需要多加關注的議題。林芝宇說,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未來也將投入於此,繼續加強監督政府的性別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