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下幸福的種子,貧與富之間的擺渡人 (上)

文/唐靜芬 編輯/朱珆萱

「到第三世界國家服務,需要付出的代價、具備的勇氣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遠遠超過在台灣的公益服務;經過許多磨練之後,我更堅定要從事無國界的人道救援。」楊蔚齡堅毅的口吻中,蘊含著滿腔熱血,她成立了中華民國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要把台灣人的愛散播到世界的貧苦角落。 

志在服務的學生時代 

每一位投身公益志業的人,都有一條引信點燃心中那股「濟貧扶弱、捨我其誰」的熱火。楊蔚齡從就讀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開始,就徹底展現了社工人的使命感。「應該是社工所學激勵了我,唸書時,我特別喜歡親近山野以及服務人群的活動,除了每年參與系學會的服務團到蘭嶼照顧偏鄉孩童之外,我也加入了救國團『嚕啦啦』,並且擔任玉山國家公園的解說員;另外,我還爭取在校內成立女童軍社團,可以說除了上課,我幾乎都忙著做志工。」楊蔚齡在青春歲月就已確定了人生的方向。 

 大三時,她到親戚家作客,突然聽到窗外「碰」的一聲,所有人嚇了一跳,趕緊從三樓往下衝,發現是一個年輕女子跳樓輕生。那時的她剛在社團學了初級的救護課程,毫不猶豫地上前想要幫忙,可是家人都阻止,深怕她會被誣賴為肇事的人,一心只想救人的楊蔚齡根本無法顧及家人的擔憂,趕緊撥打119,並給予墜樓者基本的照護。「多一份熱心,多出一點力,就能讓一件原本不好的事,有所改變,我覺得每個人都不應該冷漠地看待周遭事物。」這是楊蔚齡在訪談一開始,就提出的呼籲。 

甫畢業的楊蔚齡加入119勤務中心救人,執勤結束後與警員夥伴合影。

畢業後,楊蔚齡的第一份工作是兒童發展中心的特教老師,與另一位夥伴共同教導七位多重障礙的孩子。「我自認很用心、很努力,但是那份工作卻是我在社工領域剛起步時就深受挫折,我耗盡所有的心力,才能看見孩子有一點點的進步。」雖然那段往事讓楊蔚齡有些許無力感,但她也強調,非常感謝那段經歷,它教會了她「要突破困境,除了熱情,更需要毅力與方法。」這也是她日後加入國際非政府組織,能順利完成各項人道救援的重要基礎。 

特教工作即使辛苦,也沒讓楊蔚齡在工作之餘閒了下來,她利用假日及下班時間在紅十字會與119勤務中心擔任志工,第一次出勤務是營救一位疑似久病厭世在家輕生的老先生。「我隨救護車抵達現場後,跑得比警員還快,深怕慢一秒鐘,危急就會多一分。衝進屋內看見老先生用領帶將自己吊掛在衣櫥上,趕緊把他抱起來輕輕平放在地上。老先生雖然已窒息,但還有體溫,我立刻施以CPR以及心臟按摩等急救;後來上了救護車,我發現他的手動了,心跳恢復了,我好激動喔!那是我第一次靠急救技能把一個人從鬼門關救了回來,那種『拯救生命』的價值,撼動、激勵了我,我永遠不會忘記。」楊蔚齡在述說這段往事時,神情依然是悸動的。 

在兒童發展中心工作了一年間,楊蔚齡同時考取了華航的空服員,在沒有飛航勤務時,她依然會到119勤務中心報到值勤。一般人大多是安逸的過日子,很難想像在社會的角落,隨時可能發生不同的危難情況,車禍、械鬥、吸毒或自殘,身軀支離破碎、血淋淋的情景,是她時常要面對的。她只是一個利用工作之餘才參與救援的志工,一年就出勤一千多次,可想而知,有多少人在大眾不知道的情況下,正處於生命垂危之際,急需救助。 

在難民營服務期間,這裡就是楊蔚齡的「家」,床、桌、椅、水桶,是僅有的家具。

展翅高飛後看到的苦難世界 

一個年輕的女生要經常處理鮮血淋漓的案件,一點都不害怕嗎?「怕,當然會怕,但都是在任務完成後,才想到害怕。有一次,隊上只有我一個人待命,我與救護車駕駛出勤到松山夜市處理通報案件,只見一位麵攤老闆已肚破腸流的倒臥在瓦斯爐旁,瓦斯爐上還烹煮著食物,當時的情景我確實有些嚇到,但我立即告訴自己,救人第一。於是我冷靜、快速的執行救援任務,直到我把傷者送達醫院、交給醫護人員後,我才開始感到無助與恐懼,腦筋一片空白,胃部痙攣疼痛,只覺得在救護車上按住傷者破裂腹腔的熱度依然停留在手上,恐懼感也跟著回到隊上,我拼命洗手,想把心中的驚駭清洗掉。」楊蔚齡說。 

在擔任空服員的那幾年,楊蔚齡最大的成長是「心理調適」。常常是完成勤務後,立即換上高雅的華航制服,穿上高跟鞋拖著行李箱前往機場。受助者鮮血直流、受苦窘迫的畫面還在眼前,她又必須以優雅的姿態服務顧客,讓機艙內外的世界都是美好的。每次住進異國的五星級飯店,面對窗外美麗的景緻,她內心裡想的卻都是如何讓自己不在恐懼面前退縮,並且尋找、練習各種可以冷靜、不害怕的方法。她發現自己每次在拯救生命的那一刻,是有些畏懼的,但她更堅定的相信,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拯救生命」,這是老天爺所給的功課。 

隨著航班飛出台灣,楊蔚齡那一顆助人的心,從不曾稍歇。有一次,她飛抵泰國曼谷機場等待通關時,發現有一群人像是逃難似的聚集在角落,而且其中有不少華人面孔。對周遭事物絕不冷漠的楊蔚齡忍不住打聽了一下,原來是一群難民正等待搭機飛往美國。這讓她想起在念書時,曾聽老師提及中南半島的內戰時局,原來,戰亂還未落幕,還有許多流離失所的人,滯留在難民營裡。 

「知風草」在貧困地區興學,要讓深陷泥濘的孩子們,走上康莊大道。

「我能為這些難民做些什麼呢?」那一趟飛行任務結束、回到台灣,楊蔚齡四處打聽伸出援手的途徑。當時在杭立武先生主持的「中國人權協會」之下,有一個「中泰支援難民服務團」,雖然多次對外招募志工,但因為服務的地區與任務都極為艱困,所以服務團的成員並不多。熱血澎湃的楊蔚齡立即申請加入,並向華航提出辭呈,兩個月後再度飛往泰國,這次她要去的不是繁華都市,服務的也不是悠閒旅客,而是前往落後偏遠的難民營區,服務一無所有、貧病交迫的難民。 

在難民營裡有許多兒童,一位難民長者充當臨時教師,教孩子們識字,但那裏沒有教室、沒有教科書、沒有黑板與粉筆,也沒有任何的文具。楊蔚齡此時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設法向國內爭取奧援。她在一本雜誌的背後,發現有一列的台灣出版社名單與地址,於是她提筆寫信,將難民營裡的情況與所需物資詳細描述,同時寄給這三、四十家出版社,希望他們能捐贈中文圖書,讓難民營裡的下一代也能學習中華文化與漢字,並透過學習,提高未來的謀生能力。 

在柬埔寨,華裔助學之路艱辛,篳路藍縷、車行險路是常有之事。

「雖然努力把求助的信件寄出去了,但我畢竟是個小人物,不敢奢想會得到多少幫助;沒想到不久後,在難民營附近、一個平時沒有什麼信件的小郵局,開始接到了來自台灣的包裹,三個、五個、十個、一百個,源源不絕的包裹都快把郵局撐爆了,應接不暇的包裹中,竟然還有許多是個人捐助的書籍,我們總計收到了三千多本書,以及部分文具,我真是太感動了,台灣人真是太有愛了!」愛的力量已遠遠超乎楊蔚齡當初的期待。 

在此同時,楊蔚齡也接到一封來自聯合報副刊主編詩人瘂弦的信件。原來迴響如此之大,也有賴聯合報刊出了那封求助信,感動了許多讀者。瘂弦在信中嘉許楊蔚齡的愛心救援,同時也鼓勵她寫下難民營裡的故事,聯合報副刊會持續報導,延續愛的力量。 

「愛,像水一樣,只要流動,就是活水,就是生命力的泉源。台灣同胞的愛,不分國界,正在流動,帶給難民堅韌的生命力!」楊蔚齡的心中滿是感恩。 

「貧困助學」協助許多孩子入學念書。學童臉上展現笑容,眼裡看到希望。

下集:撒下幸福的種子,貧與富之間的擺渡人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