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般絢爛 ,死如秋葉般靜美:傳承生命的器官捐贈力量 

文/林淑惠‧朱珆萱 
 

器官捐贈勸募志工陳碧燕的兒子政曄十六歲那年因心臟衰竭嚴重肋膜積水,瘦骨嶙峋的他接受人工心臟移植手術以爭取一線生機,漫長等候捐贈者捐心的日子,靠著一家人患難與共的情感支撐。開刀後一天,即陷入昏迷,苦撐了六天,但仍舊不敵病魔逝世,為尊重兒子意願捐出可用的器官或組織。社工師和陳碧燕說,所捐贈的骨骼挽救了五十多個骨癌小朋友,她原本難以置信,社工師解釋只要一小段骨骼就能救一個人,她才赫然發現器官捐贈的奧妙與神奇,想到能讓生死邊緣的人重獲新生,心中就很踏實,在受捐者的身上活出兒子的生命,讓陳女士感覺兒子彷彿未曾離開,至今仍舊慶幸當初做了器官捐贈的決定。 

  
器官捐贈原本對她而言是個陌生的名詞,因著實現愛子遺願,她將器官捐贈從名詞實踐成動詞,甚至是火熱的現在進行式。  

器捐者政曄生前寫下的器官捐贈遺願。

台灣腎臟移植的過往

等候捐贈器官的過程煎熬和苦痛,是所有器捐家屬的縮影。社團法人器官捐贈協會和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在陳碧燕愛子剛離世的前兩年,陪伴她走出喪子之痛的死蔭幽谷,因此,當她走出陰霾後,她以行動來取代悲傷,大力參與器官勸募活動宣導、走上街頭廣發宣傳單、在視聽媒體上宣導器捐觀念:器捐讓人重獲新生,能拯救另一個家庭。為何她要這樣大聲疾呼,來扭轉社會原有的觀念呢? 

回顧民國七十年,當時的台灣,沒有器官移植相關法令,腦死判斷觀念也還在萌芽的時代;泌尿科賴明坤和腎臟科黃秋錦醫師伉儷是長庚早期致力器官捐贈的先驅,一位找尋合適的捐贈者勸募器官,另一位在洗腎病人中找尋合適的受贈病人,這樣過了六年,隨著「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與「腦死判定準則」兩項重要法令的公告,器官捐贈與移植總算有了法律依據,這在亞洲國家還是創舉。「民國九十四年,國家的分配系統建立之後,全台所有器官衰竭的病人總算真正擁有公平、透明與合法的器官等候權,這又是另一亞洲創舉。」前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同時也是長庚器官移植中心江仰仁醫師回憶道。篳路藍縷一路走來,長庚的腎臟移植竟然已經走了將近四十年,江醫師對器官捐贈的宣導並不侷限於長庚,更跨出所服務的醫院,為全國器官移植貢獻心力。 

器官捐贈勸募志工陳碧燕(右手)兒子政曄(左)永遠活在她的心中。

躍居全國器官移植勸募第一名的原因 

任職於長庚社服處的社工師謝書豪說:「器官捐贈是王創辦人永慶先生致力推展的重要觀念,為了讓苦候器官移植的人得以延續生命,其創設器官捐贈喪葬補助費制度,協助願意遺愛人間的家庭減輕負擔,正因為有了願意捐贈的家庭,才有可能成就更多生命及家庭的圓滿。」長庚醫院的醫護團隊受到創辦人的理想感召,積極投入器官勸募作業,自民國六十九年起迄今已成就了超過千名器官捐贈個案。器官捐贈的成功,觀念的傳遞尤為重要,唯有不斷的宣導,增加器捐意願簽署的便利性,才能讓器官捐贈的感念深植人心,長庚醫院設置了器官捐贈暨安寧緩和醫療意願宣導櫃台,便於民眾將器捐及安寧意願註記在健保IC卡;近幾年以戲劇表演的方式,主動至鄰近小學演出器官捐贈生命教育宣導劇,讓器捐觀念向下扎根。 

至於腎臟移植手術的推廣,江醫師說:「必須讓醫護人員知道腎臟移植與透析治療的優劣比較之外,在他們對末期腎病病人衛教治療方式時,就必須明確的宣導除了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之外還有腎臟移植的治療選項,同時也要讓民眾有大愛捐贈的器官是社會公共財的觀念,捐贈者因愛而讓器官延續生命,我們就應讓它發揮最大功能造福受贈者,而受贈者也有義務讓器官發揮最高的用途,讓生命的盡頭因愛而仍能延續。」 

教育與宣導是提高器捐率的治標、治本之道 

綜觀全球器捐概況,西班牙的器官捐贈率,長年領先全球,4600多萬人口的西班牙,雖然人口只占全球0.6百分比,但器官移植數卻占了全球總量的5百分比,超高捐贈率,讓法國、義大利、比利時等國陸續效法,這讓人以引為傲的高器官捐贈率,是來自「預設默許」器捐制度,也就是以同意為前提,只要當事人未另外提出反對意見,就視為同意死後捐贈器官。 

新加坡早在30年前就通過採用「預設默許」制的《人體器官移植法令》,捐贈器官的人數雖緩步增加,但整體比例仍偏低,家屬通常不願放棄最後一絲希望,希望醫師再全力救治以及傳統觀念,認為身後捐贈器官是一種忌諱。因此,新加坡另推MTERA《醫藥(治療、教育與研究)法令》鼓勵民眾「主動登記」,簽署者同意在死後捐贈器官,作為移植、教育或研究目的使用,希望透過教育與宣導讓民眾建立起器官捐贈的意識,才是提升器捐比例的治標治本之道。 

當有更多的患者及家屬從器官移植中受惠,就能慢慢改變社會大眾的看法,對器捐抱持正面態度,改善器捐比率偏低的困境。因此,衛福部為提升民眾器官捐贈意願,增加器官捐贈觸達管道,在換發健保卡、身分證、駕照等證件時,臨櫃人員會主動提供器官捐贈資料並詢問民眾意願,民眾也可於衛福部官網下載紙本或進行線上簽署。自103年10月1日開始,衛生福利部施行「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後,捐贈器官不但能幫助其他家庭,同時也能庇佑自己的家人,未來萬一配偶或三親等內血親等候器官移植時將有優先權。 

願器官捐贈意識能扭轉,讓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續。

日出與日落 生與死只在一線之間

從等候器官捐贈的一線希望到放下執著,將喪子之痛化為器捐助人的大愛,陳碧燕走來一路艱辛,於是在工作之餘,只要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及器官捐贈協會有活動,她便請假熱心參與,她說:「我覺得器捐觀念推廣比我的工作還要重要,因為我親身經歷從『等』到『捐』的痛苦,不想再讓另一位母親承受那種無可救藥的痛,因此,想提醒大家好好顧惜健康、善待自己的器官。」從愛到痛的決定讓她深刻體認行動比沉溺在懊悔及哀傷中務實。 

愛子離世的年齡正值高中時期,剛開始陳碧燕會觸景傷情,遲遲不敢和高中生宣導器捐,時隔十年,社工師認為她應該可以釋懷了,因此邀請她和高中生花兩節課的時間分享親身經歷,近來,她突破心防地說:「看到這群和政曄離世時同年的孩子,心中頗有感觸,她迫切地把來不及的遺憾訴說給這群孩子聽,除了器捐之外,也鼓勵這群正值叛逆期的孩子引導到良善助人的方向。」曾經,在宣導器捐活動中,有遇到兩位素昧平生的朋友在媒體上得知她的故事,深受感動,一遇到她本人,感動的上前抱住她,她深感安慰,並和那位友人相擁而泣。 

讓消失的生命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讓心動轉化為行動。

生命美好、讓大愛延續

器官捐贈讓將愛子消失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延續,因此她鼓勵更多民眾響應,發揮器官捐贈之利他大愛精神。疫情尚未停歇,不僅國內產業受創,平時仰賴個人政府及企業贊助的公益社福團體或基金會更深受影響。陳碧燕提到,疫情前,原本器官捐贈協會為考量降低感染風險,街頭發宣傳文宣或辦理演講暫停,熱心的志工們仍透過手機、視訊去宣導,希望點點滴滴的愛能喚起社會大眾對器官捐贈的重視。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顯示的數據:2021年目前器官捐贈人數為143人,而等待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卻高達10,182人,目前最缺的器官是腎臟;108年12月份等待腎臟捐贈者為7,803人,109年全台腎臟移植數量為245例,腎臟等候與移植數量仍有不少差距。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器官照後人,訪談中,陳碧燕曾提到,愛子的器官與其被蟲蛀掉,不如捐贈生者,就像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句:「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彷彿把器官捐贈化作春泥又護花的生命永續傳承意象,詮釋得淋漓盡致,器官捐贈也可說是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的具體實踐,器官與其葬身泥土中被水火蟲蠹,不如捐贈給需要的病人,發揮永生不死,化腐朽為神奇的生命力。陳碧燕以無私的心,向社會表達器官捐贈的大愛,同時期盼能讓心動成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