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海洋不再成為人類的垃圾桶 垃圾源頭減量刻不容緩

文/吳欣芳

防疫期間,許多人都會將餐點外帶,由於大量外帶食物加上生活中所製造的垃圾,每人每日即使不出門,仍能產生大量的垃圾,2021年台灣每人每日一般廢棄物產生量就可達1.1公斤左右,即便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2021年垃圾回收率已高達64.14%,但仍有約3成5的垃圾,未被回收處理,對於環境和生態仍是相當大的負擔。

人們在陸地製造的垃圾,除了焚化、衛生掩埋和垃圾回收外,仍有很大部分進到海洋中,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報告指出,約有8成的海洋垃圾來自陸地,陸地活動所產生的垃圾,隨著風、雨帶到排水管道,就這樣匯集進入河川和海洋中,最終成了污染海洋的垃圾。

海湧工作室提供餐具租借,希望能將使用環保餐具的概念推廣出去,減少一次性餐具的垃圾量。(照片來源:海湧工作室)

海洋垃圾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致力於減少海洋廢棄物的「海湧工作室」執行長陳人平表示,海洋垃圾除了從陸地來的,也有一部分從周遭國家,隨著季風海流漂洋過海,再加上台灣有些居住在上游和中游民眾,習慣將垃圾丟到河中,也讓台灣河口有大量垃圾堆積。為了讓民眾更了解台灣海洋環境,也對海洋保護做出實際的行動,「海湧工作室」策劃過許多場次的淨灘活動。

陳人平認為,淨灘在海洋保護上是一個門檻非常低的行動,不分老少,任何人都能參加。原本人們雖然知道海邊有垃圾,但對於海邊的垃圾量和存在哪些垃圾,並沒有太多概念,只有在參加過幾次淨灘活動後,他們才會發現海洋垃圾數量如此之龐大,也才會了解到這些海洋垃圾其實和每個人的生活都脫不了關係,進而發展出海洋保護的觀念。

參與淨灘不僅只是將垃圾從海邊帶走,許多參與淨灘的民眾也有了機會反思,自己是否也是製造海洋垃圾的元兇之一。陳人平說,其實我們每製造一個垃圾,無論使用哪種垃圾處理方式,都會造成污染,因此我們更應該重視廢棄物的源頭減量,不需要的東西就不要購買,塑膠袋也多使用幾次,或是使用二手物品而非購買新品,這些都是我們能做到的。「我們不能只是把責任交到垃圾回收和處理的環節,而應該從源頭做到垃圾減量」。

許多民眾不遺餘力參加淨灘,希望為台灣的海洋環境貢獻一己之力。(照片來源:海湧工作室)

消費主義在台灣早已成為普遍的生活方式、文化態度和價值觀念,無論在實體或虛擬商城中,各種新穎、物美價廉的物品一再爭奪消費者的注意力,該如何有理智的消費,成為每個人都該學習的課題。陳人平表示,消費可說是都市人排解壓力的方法,我們無法不消費,但我們能學習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像是在這麼多打著「免運」、「促銷」、「購物節」口號的電商平台中,你可以先將想購買的東西放到購物車,但不要馬上結帳,過兩天再打開網頁,看看是否真的需要購買,以減少衝動消費。

儘管台灣在資源回收的部分,算是「全球模範生」,但「海湧工作室」長年與日本沖繩交流,他們發現日本垃圾分類非常值得台灣學習。陳人平分享,在日本回收一個寶特瓶,需要將瓶蓋剪開回收,寶特瓶外包裝的塑膠套子,也因為材質不同,需要全部分開回收,光一個寶特瓶就能拆成三樣材質來回收。若民眾要丟大型垃圾如列表機或洗衣機,也需要到便利商店繳費,並且預約垃圾處理商,等到約定好的時間才能將垃圾搬出去。「在台灣丟東西不用錢,在日本丟東西還要付費,而且很麻煩,當我們把垃圾處理成本外部化,沒有回歸到民眾時,就會導致民眾對丟東西無感,也讓民眾更容易浪費物品」陳人平說。

食物外帶外送導致爆量的垃圾

2021年5月隨著台灣疫情升溫,外送和外帶成為民眾日常,但也造成免洗餐具垃圾量暴增,根據綠色和平估算,在2021年台灣疫情升溫之際,新北、台中、台南與高雄的紙容器和塑膠容器都增加20%以上,這些塑膠提袋和免洗餐具毫無意外地也成了常見的海洋廢棄物。

為了倡議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海湧工作室」推出「餐具租借服務」,讓需要舉辦研討會、會議的團體能以便宜的價格租借。陳人平說,我們評估過,如果餐具租借的成本太高,會導致沒人要借,因此在租借的價位設定,不能跟使用免洗餐具差異太多。目前有不少學校和非營利組織願意租借餐具,有時,我們也會建議常常需要租借的團體,是否乾脆自己購買餐具,就不用再租借,有的團體也覺得這是好建議,真的就自己購買了。

陳人平認為其實大部分的餐飲業者,對於減塑、環保的理念都很支持的,有時甚至會因為消費者帶著環保餐盒,而以加菜加飯的方式做為鼓勵。同時,他也提醒民眾自備容器給餐廳外帶時,可以告知老闆該怎麼裝,購買時也盡量不要挑在人潮很多、老闆忙不過來的時刻,通常注意這幾個地方,往往能增加自備容器外帶食物的「成功率」。

目前,各國為了因應防疫期間大量的外送垃圾,也展開不同的作法,像是法國便與外送餐飲業者簽署協議,停止發送免費餐具,並且引進可重複使用的外送餐飲容器,希望能將外送帶來的塑膠垃圾減半。韓國也宣佈2021年起,咖啡廳及速食店內用須使用可重複使用的飲料杯,也不再免費提供外帶民眾一次性杯子,並引入回收金機制,目標在2022年達成一次性杯子減量35%。

在台灣,由環保署與公民團體共同建置的「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也發布「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擴大減塑政策範疇,台灣預計在2030年全面禁用拋棄性塑膠製品,包括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吸管等。陳人平表示,儘管這個方案有個期程,但這影響的層面很多,像是外送平台及餐飲業者,也要看業者願不願意配合,以及民眾端的觀念形塑,這將會需要長期的努力。 「海湧工作室」從2017年成立至今,已舉辦361場淨灘活動,和上千場的講座。陳人平開心地說,在這麼多場環境教育的倡議和淨灘活動中,我們很高興看到大家願意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人因為參與一次淨灘後,看到海洋中這麼多垃圾,因此決定之後都自帶便當盒、環保餐具買東西,光是一個人,一年下來就能減少許多垃圾,我們很開心能看到這些願意為海洋環境,做出實質改變的人,也期待有更多人能一起加入。

瓶蓋、塑膠碎片、牙刷、輪子等海洋廢棄物也能用來作為藝術牆面的設計素材。(照片來源:海湧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