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鄰里送暖偏鄉,拉起長照安全網

文/戴秉儒 編輯/蔡咏倪

隱身在中原里一處靜謐的住宅區中,桃園市福德慈善公益協會空間不大,辦公處僅占據協會的小角落,供社區鄰里能夠坐在這裡談天說地。有別於其他協會或機構,這裡有種處在自家客廳的既視感。

在協會成立以前,丁福成先生已經著手進行相關的福利服務供給,其中包括社區關懷據點、物資發放、環保志工…等等。但體會到以個人名義行善舉的侷限性,其資源並不足以在未來涵蓋更大的需求人口,故在今年2月開始進行「桃園市福德慈善公益協會」的籌備會議,規劃與討論協會未來要實行的任務及工作項目。經過兩個多月的籌備,協會終於在4月正式成立,而未來除了持續先前的福利服務供給以外,更將服務人口擴及至桃園市的高齡、弱勢族群。

供社區鄰里談天說地小地方。

不只是醫療照顧,結合社區服務擴張長照安全網

「小時候生長在窮鄉僻徑的台西,醫療資源一直到了現在都是最落後的區域。」感慨地說道,回憶起自身的成長環境,發現有許多長者因為醫療資源及相關知識匱乏,導致他們沒辦法即時得到妥善的照顧。因此在這樣的成長歷程中便決定與醫療照顧結下緣分,並在畢業後投身至醫療單位,至今已服務二十多年。

「在提供一個良好的醫療照顧同時,一方面可以延緩生命,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健康。」丁福成表示未來協會除了履行原本已經再進行的醫療照顧工作和社區關懷據點以外,會更加擴及至近幾年來政府推行的長期2.0的B據點(複合型服務中心),拉起一張長期照顧的安全網,使更多人能夠受惠。

送暖偏鄉,助孩童益起長大

「其實協會也不單單只侷限在醫療網絡的建構上。」丁緯頡秘書長表示協會仍在許多領域上默默耕耘,其中包括每年的偏鄉送暖活動。根據教育局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桃園市有40幾間偏鄉國中小學,未來協會在任務上面也會針對這幾間中小學定期出隊,讓這樣偏鄉資源相對不足的地方,也得以享受社會所給予的支持與心力。

協會將定期至桃園市的偏鄉中小學進行偏鄉送暖的活動。

一兼二顧,儲存當下的付出,兌換將來的服務

依循著早前中原里環保志工的經驗,發現志工服務也能夠成為維繫鄰里向心力的重要資產,因此在協會成立以後將「志工銀行」納入重點推行項目之一。「享受該享受的,服務該服務的。」志工銀行的運作關鍵在於將服務時數累積起來,當民眾將來有需要時再向他人兌換服務,這樣不以金錢換取服務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加深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擴大助人的影響力,建立善的價值。

丁緯頡補充,未來協會在推行志工銀行的同時,也希望和地方的國中小或教育機關配合,結合現有教育體系「志工時數」的規劃,讓孩童更能夠了解志工銀行的概念,使推行更加快速跟普遍。

發放與交換雙軌並行,改良式食物銀行讓剩食變盛食

除此之外,協會也積極籌備食物銀行。秘書長丁緯頡說明有別於傳統僅做食物發放的食物銀行架構,未來改良式食物銀行將採「雙軌制度」,結合傳統的食物銀行的物資發放與C2C(Consumer-to-consumer)的個人間交換模式,讓這些剩餘的食材能夠妥善利用。

「臺灣在飲食方面,每一天每一個月剩餘的食材其實是非常可觀的。」丁福成表示協會在食物銀行這塊將扮演著中介的角色,希望可以和地方政府和其他慈善團體協同合作。而協會作為一個物資集散的平台,將有系統的整合這些剩餘的食材,並採取配套的方式讓社會上真正需要的人取用。

發揮網絡串聯效益:從鄰里出發,走向國際

在臺灣,土地公廟的分佈狀況也和健全的醫療網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需要透過點和點的串連,才得以發揮網絡的最大效用。

與中原里社區鄰里在福德宮進行祈福儀式。

「土地公是民間最普遍的信仰。」丁福成表示不論是初一十五、好事壞事,都會到土地公廟祈福祈禱,是謂臺灣人民精神上的寄託,協會取名為桃園市福德慈善公益協會也是要回應的土地公信仰文化,在推行相關的慈善公益活動時能夠以土地公的在地精神為依歸,走出鄰里,將這種行善的本質以同心圓方式推及至社會各個角落,最後走向國際。

「未來我也想成立全世界第一家以土地公為名的醫院。」談到未來的願景時難掩喜悅。他說將來協會在福利服務項目建構完全以後,想要在臺灣興建一間土地公紀念醫院,建立支持弱勢族群的醫療體系,作為網絡建構的最後一個里程碑。

支持弱勢,不畏艱難

「儘管協會要承辦的任務繁複,但我們不怕累。」只要看到民眾開心的樣子,所有的疲憊都可以用成就感來抵掉,而這些無法金錢無法衡量的成就感,也是支持他堅持下去的重要因素。

訪談尾聲談到未來福德公益慈善協會的願景。

在日常生活中,比起追求利益功名,還有一些更有價值、對生命更有意義的事情可以追尋。期許未來福德慈善公益協會能夠發揮組織的量能,將助人的手伸向社會上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持續散播善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