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一萬公里改革醫療環境 羅慧夫遺留臺灣最棒的禮物

撰文/張力文 編輯/林于涵
資訊來源/羅慧夫紀錄片(一)長假維基百科

整形外科權威、醫療界德高望重的羅慧夫醫生,12月3日清晨在美國西密根州辭世,享年91歲。他是一個在美國長大的美國人,但他同時也說,自己有著第二個故鄉,因為他整整奉獻了40年的時間,在這片我們也同樣熱愛的土地──台灣。

飄洋過海 只為了讓曠野成為綠地

羅慧夫在高中畢業當兵時就立定志向要就讀醫學院,大學畢業時的他,已經結婚,並育有兩個孩子。正在找適合的工作時,輾轉收到一封馬偕醫院院長的求才信。儘管是在現今,「帶著家庭跨越一萬公里來到台灣」,仍然是一個困難的決定,但是羅慧夫和妻子一起禱告、思考,最後仍決定以宣教士、馬偕醫院院長的身分來到台灣。

羅夫人在紀錄片《長假》當中描述

當時台灣還很窮,40年前什麼都沒有,很多人甚至光著腳丫上市場。家裡沒烤箱、洗衣機,什麼都得手洗,一切都很簡單

面對這樣的景況、生活的不便,羅慧夫並沒有退縮,反而靠著堅定地著手改革,要讓台灣的醫療環境可以變好。

台灣醫療進步的掌舵手 拯救無數生命

作為一個醫師,有感於對於事物或生意方面並不是那麼擅長。羅慧夫將商學院剛畢業的張錦文先生,送到美國進修,回國以後擔任副院長,果然醫院的行政就好起來。在那之後,更分批的培訓不同專業的人才,提升整體醫院品質。

除此之外,羅慧夫更做了許多創舉,譬如主導成立台灣第一個整形外科特殊用途的加護病房、灼燒中心、唇顎裂暨顱顏中心、生命線、小兒麻痺重建中心等機構,是台灣醫療進步的重要推手,也捐款成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幫助顱顏患者。

除了培訓教育、提升醫療環境之外,羅慧夫在人格上更是許多後輩的楷模,他比一般人都還要注重醫療的準確度,認為差之毫米、失之千里。他不怕學生學得比他高,在學生學成歸國之後,也會主動向他們主動尋求幫助、向他們詢問自己不清楚、陌生的領域,讓這些台灣最頂尖的知識分子可以真的將國外所學的,落實在國內,時至今日,當時還在成長的整型外科團隊,已是世界首屈一指。

不只是外貌上的整復 更用毫無保留的愛填補病患的心

透過醫療的技術,羅慧夫很真實地幫助了許多病患的病痛、透過整形手術修復了他們的不完美。除了表面上的修復之外,羅慧夫相信聖經所教導的「人不只是身體,身體之外,還有精神和靈魂」,因此他能夠重視每一位病患,甚至還呼召精神科的醫師、護士、以及社工,進行個案照護,幫助那些在心靈上需要幫助的病患,能夠真正的走出陰霾。

羅慧夫早年的病患──戴秋芸女士,因為左臉頰的黑色胎記,接受羅慧夫的整型手術,她在紀錄片《長假》當中回憶

從我認識羅醫師開始,他幫我手術,之後又提供我高中三年全額的獎學金,我的求學歷程都是靠他幫助,在畢業時他送我畢業禮物,我當時真的非常感動。

他是我生命當中重要的貴人,我也只不過是他幫助過的眾多病患當中的其中一個,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

為台灣的醫師立下典範,永遠活在地上

許多人因為病痛而產生自卑、焦慮,被黑暗壟罩。即使病能痊癒,被忽略的心靈創傷,是很難透過藥物醫治。

“I have tried to use my hands in love to heal others with broken hearts, minds and bodies.”

短短的一段話說明了羅慧夫的理念,被做成看板,張貼在羅慧夫退休後最後一次返台的感恩餐會。聽說是他最後一次返台,昔日的病患、同事,從台灣各地而來,只為了見他最後一面。同時這也足以作為印證,在當時,羅慧夫的夢想已經實現了。

他在這片土地耕耘的理念,受到不計其數的人認同,而認同他的人,也會持續的造福台灣,並傳承給新一代的醫師。也許肉體已經死亡,但是他帶我們認識,什麼是真正的「醫治」,羅慧夫透過信仰而活出來的精神,會繼續地活在這片土地,拯救更多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