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lumaha!不願下一代失根,都市原住民返鄉用族語鋪一條回家路

文/陳誼玲‧黃國睿 指導/張名蓉 

在臺中市沙鹿區有一群離鄉背井來到都市打拼的布農族人,為緩解思鄉情切與撫慰身在異鄉之心,他們一起聚集到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中布中會清山教會。教會對他們來說,不只是精神寄託,更是他們的家。家的概念從部落延伸到都市,即使環境不斷改變,但是他們不忘初衷、不忘部落,永遠記得家的信仰。這樣的精神也在這次的「2019原客世代創意活力競賽」為他們贏得最高榮譽及滿場喝采! 

中清清山教會勇奪這次的「2019 原客世代創意活力競賽」第一名的殊榮,贏得滿場喝采。

離開部落 都市原住民只為求生存 

受訪的布農族耆老表示年輕時就非常嚮往到都市生活,但當時因為家中長輩行動不便需要人照顧,只能放棄在都市生活的夢想,繼續待在部落裡。 

好景不常,當時臺灣社會處在資本主義興起及工業化改革浪潮下,造成了經濟模式的巨變。都會地區的工作需求量增加,農村經濟逐漸式微,連帶影響著耆老在部落的工作開始不穩定,一周通常工作2至3天,導致收入也隨之減少。 

當辛苦揮灑的汗水只化作為微薄的收入,養不起家人時,原本深埋在耆老心中的渴望,又開始騷動他的心。於是耆老在父母親回到天家後,為了家計與子女教育,帶著家人們一同遷徙到臺中,展開他們的都會新生活。 

初來乍到 文化差異驅使尋求精神寄託 

離開熟悉的居住空間,耆老與家人來到都市謀生,期待能在都市活出截然不同的生活樣貌。只是都市的生活不如想像美好,文化差異帶來諸多挑戰,在艱辛的生活裡,耆老想起自己是基督徒,有上帝可以倚靠,便走進了社區附近的清山教會。 

教會大多數都是原住民,當中也有漢人,但是大家聚在一起,不分族群的互相分享與關心彼此,一起透過信仰,鼓勵對方克服生活的難題。 

「我們最注重的就是分享精神,在部落,即使我們沒有飯菜,隔壁鄰居會分享給我們。」耆老說,即使大家都處於資源匱乏狀態,原住民還是非常樂意分享,他們相信分享會使大家更好。但是在都市,人們常以買賣方式來進行資源交換,且人們警惕性很高,相較之下互動冷漠,這些都與部落文化截然不同,是耆老與其他原住民們來到都市需要適應的課題之一。 

都市原住民 中清清山教會是永遠的家 

清山教會已有約24年的歷史,為當地附近的原住民提供心靈上的寄託,也是他們在都市永遠的家。原住民習性喜愛群居,大家喜歡在教會聚在一起,不只分享信仰,也分享生活。而教會提供聚會場所,讓各原住民族可以和家人們相聚。 

「在這裡不分彼此,全都是家人。」耆老表示原住民的包容性很強,通常遇到意見分歧,大家說出來好好溝通,之後笑一笑就過了,關係依然良好。就像參加「2019原客世代創意活力競賽」,整場表演的呈現方式需要大家集思廣益,難免有見解不同之處,但大家會一起禱告尋求上帝指引,因為同為一個團隊,需要大家放下自我,齊心努力表演才能榮耀部落。 

清山教會為了延續原住民族的文化,他們會以原住民族語進行主日禮拜,幫助大家能夠重新熟悉,防止文化斷層的危機。

失語世代斷層危機 尋根學習母語 

在都市生活久了,會不自覺與主流社會的思維作法融合,時間長了,連原本屬於原住民族的傳統禮儀、生活習慣,以及族語口說和書寫能力,都因為久未使用而生疏,讓部落文化面臨斷層危機。 

在都市長大的原住民小孩鮮少會說母語,耆老及教會的弟兄姐妹們意識到孩子們恐將成為「失語的下一代」,便開始在教會致力推動母語,每月第一周是原住民主日,引導整個部落以原住民族語進行主日禮拜及詩歌演唱,希望透過信仰的力量,將族語代代繼續傳承下去。 

閒暇時,族裡的長者也會帶年輕一輩回到部落尋根探源,重新熟悉原住民的文化及歷史,立下一個回朔的錨點,不讓原住民族文化在時間的洪流中漸漸消失。 

創新角度重新詮釋 理解能夠擁抱差異 

「這一屆原客世代創意活力競賽和以往有很大差異,前兩次只要拿出原住民文化特色表演即可,但本次活動強調創意,挑戰大家腦力激盪!」中清清山教會原客活動負責人表示,本次競賽強調創意,以往都用傳統方式推廣原住民文化,難免讓大眾對原住民的認知固化。2019年,清山教會以創新角度重新包裝原住民文化,結合世代傳承,聚集教會成員老中青幼共同構思創意,讓不同世代之間的經驗與創意融合,盼藉此幫助大眾理解主流社會價值觀與原民文化間的差異,擺脫刻板印象,以不同的角度認識原民文化。 

「唯有理解,才能尊重並擁抱彼此差異」,清山教會團隊感謝評審的肯定,第一名的殊榮不僅是競賽的獎勵,也是對教會致力傳承原民文化的一種鼓勵,未來,清山教會仍將繼續發揮跨世代合作的社會影響力,將原民部落的愛與文化傳承下去。 

「回家 Kulumaha」 回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