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直播教中文、籌辦協會匯集資源 新住民事務推動者

同為新住民的越娥,隨時關注著東南亞姊妹們或移工們的需求,有時透過網路社群聆聽他們的聲音,有時則在真實互動中瞭解他們的處境,很多時候只是聊天中聽到某個姊妹跟她說了什麼話,就久久放在心上,思忖著如何幫忙解決。

從戰亂的國家而來 臺灣是第二個家

對於維德而言,在臺灣生活超過30年,早已經是臺灣人,七年前他放棄黎巴嫩國籍、取得臺灣身份證。「拿到身份證就是臺灣人了,如果有人說我是外國人,我會生氣」,說到這裡,他笑了笑說:「我有好幾件印有臺灣國旗圖案的T-shirt,穿在身上可以告訴別人我是臺灣人」。

面對身份差異 需要來自家人的支持

來自泰國的新住民黃怡貞,笑起來有種溫暖的氣息,她的個性也如她的笑容一般:熱情、積極;她用這樣的態度化解了可能隨國際移動而來的語言、環境、身份認同等問題。

先生車禍 凡事依賴的小女孩瞬間長大

中國籍新住民龔麗是婚姻移民,十多年前與身為台商的先生相識、婚後回到台灣共組小家庭,由於年紀相差懸殊,先生對她總是呵護有加,除了照顧小孩外,幾乎不用費心任何事,生活簡單而幸福;直到三年前,先生意外出了一場車禍,這個凡事依賴先生的「小女孩」才被迫一夕之間長大。

北風媽媽,太陽媽媽

雖然現在以真媽媽能輕鬆地侃侃而談,其實她有好幾年的時間不斷受挫,所幸有家人的支持與幫助,像是擔任小學老師大姑,就幫以真媽媽做了不少心理建設。但面對外人時,這麼大的孩子還要抱著背著,外出難免會有異樣眼光;醫院有人推銷所謂有療效的東西,如果不買,對方甚至會說:「你都不愛自己的孩子!」

關心失智症者,從身邊的你我做起

「一定要把自己照顧好,才有好的能量照顧身邊的人。」要自我調適、適當抒發才不會爆發。她也感慨地說,雖然現在大家都知道失智症了,但真正能接受人的卻不多

自己的人生,就該自己勇敢面對

遇人生中的各種挑戰,他沒想太多,就是勇敢面對。「面對」這個簡單俐落的詞彙,實際上要做到卻需要莫大的勇氣和韌性,最後成果不見得一定好,但至少心中少了沉重、不甘的包袱,放開了,心就會輕鬆許多,面對難關也更有對抗的力量與勇氣。

人生的成績單,全掌握在你自己手裡

她不僅自己做志工、用運動這個嗜好在社區廣結善緣,也帶著公婆一同參加社區的舞蹈比賽,甚至還代表社區前往台北參賽。這對一輩子種田顧家的公婆而言,可說是記憶裡最輝煌的時光。比賽的照片還掛在社區,高太太說:「留了很多田、地又如何,子孫也不會記得這些是誰的,但每次經過社區,子孫都可以看到阿公阿嬤穿著舞衣,光榮領獎的照片。」

十點鐘媽媽,走開走開!

明臻媽媽強調:「這條路上絕對不要悶著自己做,要找人講。雖然講了解決不了問題,但要先解決自己的情緒,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以前只知道埋頭復健,後來才發現生活不該只有這樣,要走出去才能適應這個社會。經歷愈多團體生活,明臻就變得愈勇敢,能享受更多一般孩子應該要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