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無距離,無私奔走為精障找回人權

文/林賢雅‧朱珆萱

紅極一時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不少民眾對「思覺失調」有進一步認識,也平反了社會對精神障礙者的部份污名。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陳冠斌,18年來默默為精障者搭起與社會互動的橋樑,從日間照顧、復健服務、居住、長照,甚至提供就業服務、建立精障者社區家園,不僅提供精障者更好的生活環境,更積極爭取精神障礙者人權,成為精障弱勢走入社會的一座橋梁。

「理解就不會誤解!」是陳冠斌協助精神障礙者走入社會的重要理念。精神障礙者向來被貼上危險性高的標籤,尤其當重大社會案件加害者以「思覺失調」定案時,無疑是讓社會對精神障礙者的誤解再加深,成為精障族群融入社會的一大障礙;陳冠斌指出,多數思覺失調的患者是不會傷害人的,僅有極少數的個案才有攻擊行為,協會扮演了與社會溝通同時輔導精障者穩定生活與病情的重要角色。

求學時就讀心裡系的陳冠斌,因為實習,接觸了醫院的精神障礙患者,讓他理解精障者的心理狀態與行為模式;社福資源上的缺乏以及社會的低接納度,讓陳冠斌一肩扛起為精障者服務的使命,投身精障服務的行列。早期僅是基於良善而投身關懷,直至近年頻頻出現的重大新聞事件,讓他更堅信自己選擇服務精障弱勢、為他們發聲的這條道路是正確且重要的。

「臺北市一壽照顧中心」,讓需要特別照顧的精障病人,在安全的環境下得到專業的全日照料。

自入行第一天開始,陳冠斌手機24小時不關機,隨時處於準備狀態,時至今日,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每年可服務約1000名精神障礙者及精障家庭。陳冠斌指出,過去由於精障弱勢社會福利資源的缺乏,多數患者只能待在家中或到醫院長住,容易與社會脫節,成為病情加重的惡性循環,終其一生都無法過上正常生活,對家庭及家屬造成重大影響。為解決精障者困境,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在近10年開辦眾多符合精障者與家屬需求的服務,如「臺北市一壽照顧中心」居住型長照服務,讓需要特別照顧的病人,在安全的環境下得到專業的全日照料;「南港會所」、「向陽會所」、「孫媽媽復建工作坊」等日間社區支持服務,讓精障者適度與社會接觸,穩定生活也改善病情,學習如何與精神疾病共處,同時也給予家屬喘息的空間與諮詢的管道。陳冠斌積極推動輕度知覺失調者、精神康復者走入社會,設立EASY COFFEE 咖啡坊、清新樂芽共創基地與支持性就業服務等,協助精障者重回社會、建立信心,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

讓他們進入職場學習場域,建立信心,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

助精障弱勢融入社會,讓「好事」被看見

「幫助勢弱,我選擇了最辛苦的一條路走。」陳冠斌說,18年來身障權益的推動,滿是挫折,像是前幾年,在洲美社區家園的抗議事件中,兩次嘗試進駐遭到居民當面阻攔,這是他工作以來遇過最激烈的場面。身為協會領導者,他必須站在同仁的最前面,面對30幾位居民的圍剿;努力開創出精障者社區服務的同時,又要顧及居民的聲音與情緒,但他深信「一件好事,若能堅持下去,一定會看到好的成果!」所幸,9位精障朋友在社工的陪同下,順利住進家園,擁有一個屬於自己安身立命的家。

「如果瞭解精障的人不服務他們,還有誰會願意?」這是陳冠斌最常用來鼓勵同仁的話。協會80餘位同仁,在不同崗位服務精障者與家屬,除了工作量大之外,還需面對外界因不理解而產生的反對聲浪,時常倍感無助,因而萌生離意;但經過這些年的努力,以及各大媒體的關注與協助,讓協會的努力有了正向的回應,陳冠斌期望,更多發生在精障者身上的「好事」,藉由協會的努力與媒體的報導,讓更多人知道。

陳冠斌鼓勵康復精障患者從事社會活動,接觸人群、穩定生活、重持自信。

以戲劇交流,讓彼此多一份認識

「接觸是認識最好的橋樑。」5年前,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開辦了「異常精彩劇團」,訓練精神障礙者戲劇技巧,向社會大眾演出自己的生命故事,逐漸消弭大眾對精神疾病與精障者的誤解,每年的4月到11月,為期半年多的培訓及演出,成為協會與成員以及家屬們最期待的事;而多年來的社區服務與互動,也讓機構所在地的鄰里,甚至安親托兒機構,卸下對精障者的刻版印象,在社區中一同交流互動,這些成果,成為陳冠斌堅持走這條路的最大動力。

雖然目前台北市已有超過千位精障患者在協會的服務與照顧下,擁有更好的生活,讓病情得以穩定,但陳冠斌感嘆,相較於目前全台高達13萬的精神障礙者,精障者的服務仍力有未逮,他希望除了更多人力與經費的投入之外,更期待社會對精障者能有更多的認識,對協會的服務給予更多的認同,用正向的態度看待精神患者,讓精障者能夠得到改善病情的機會,擁有正常生活的權力與能力,讓精障人權得以保障。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陳冠斌,18年來默默為精障者搭起與社會互動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