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義行獎

義行獎理念

為讓大眾了解人心的良善與美好,公益傳播基金會與三立媒體集團舉辦『第三屆台灣義行獎』,期盼找出那些能在急難中即時伸出援手或勇敢挺身而出、堅持不懈者,重拾台灣見義勇為精神。

基金會創辦人歐陽明先生表示,『見義勇為』是了不起的情操,同時也伴隨著許多風險。在生活中出現了不公義的事情時,一般人不見得有勇氣做出實質的行動來改變現狀。因此,公益傳播基金會希望能藉由活動選出義行人士,以其義舉來鼓舞民眾拾回助人的初心。


創辦理念

創辦人歐陽明先生期望透過基金會的運作,讓媒體報導公益、義行相關議題,進而改善現今社會風氣。並將社會各方資源結合起來,讓真正有需要的人獲得最快、最佳的幫助。




徵選辦法

徵件主題

義行人物泛指在各領域發揮其見義勇為行動的人,以曾經在他人危難時奮不顧身提供援助者為主要代表。其他對於持續幫助弱勢族群、身心障礙、老人、婦幼、環境永續及動保等議題之義行者也是本獎項徵件的人選。


徵選資格

1.個人或經本國主管機關核准立案之財團法人或社團法人等團體。

2.若為團體,其成立宗旨在於提供社會福利服務,且非以營利為目的。本獎項則以該團體之創辦人為代表。

※以上兩者均須完成網路報名

歡迎各非營利組織、公益團體推薦自薦,不限年齡、身分、背景的義行人物。或許是組織內的志工、服務對象,或許是默默行善的市井小民,這些見義有為的動人故事都值得被發掘,傳達至社會各個階層,使公益理念延伸,用正向力量讓社會更美好。


評分機制

※評審將依照下列評分標準去選出六位決選義行獎得主

評分項目 分數比例
A 挺身而出程度30%
B 行為風險與困難度30%
C 社會影響力40%



第一屆台灣義行獎


評審

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理事長
陳永清


知名作家
小野老師


導演
王傳宗



得獎者


台灣心義工團理事長

尤瑞豊

尤瑞豊先生憑藉著一股使命感、意志力、及對這社會的愛與關懷,毅然而然投入台灣心義工團行列。
只要有行事曆上排建屋案,這群穿著粉紅衣的人就會自動聚集在「偏鄉中的偏鄉」,100多位志工集結在一起,發揮自身鐵工、木工、水電等專業,幫他們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蓋一棟可以遮風避雨30年的溫暖房屋。 報導連結




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秘書長

張正

一般人對於慈善的想像可能是吃飽穿暖,但張正認為社會上需要被關注的面相不僅於此,用文字的力量團結外籍移民移工的聲音與現況,透過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的力量,將關心面向調整至整體社會脈動與結構性議題,鼓勵並啟發弱勢族群及小型非營利組織實現自立、創新、面向未來的夢想。

報導連結




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

陳威明

臺北榮總陳威明副院長雖然是人工關節置換、國際骨肉癌的權威,身上卻沒有任何一點「大人物」的架子。

陳副院長集結一群善心人士,不只細心照顧癌症兒童、家庭、鼓勵他們之外,還為他們在台北紅樹林附近設立關懷之家,讓他們住院治療前及檢查期間,可以暫時有一個免費棲身之處。

報導連結




慈心基金會專案總監

程禮怡

曾經任職於雪霸國家公園、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她,深深了解到樹木對地球、對每一個人的貢獻,並有感於氣候變遷,想要盡一名「地球人」的環境責任。

台灣海岸林因開發而破碎,因環境惡劣,造林不易,很少有企業願意大量支持海岸造林。經過慈心基金會種樹團隊的技術與努力,自2017年起,由過去的無人問津,或小額贊助,到現在多家企業超過4千萬贊助,並特別指定海岸種樹,更有中小企業探詢持續小額贊助的可能性,由此可知,支持海岸種樹活動,已經開始深入社會 !

報導連結




喜憨兒基金會董事長

蕭淑珍

淑珍本身撫育一位重度腦性麻痺的孩子,相信心智障礙只是生命裡一部份的殘缺,用父母的愛、社會的溫情,可以化解一切。

創辦財團法人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希望喜憨兒朝自力更生的方向前行,在基金會的努力下,「喜憨兒」三個字替代過去智障、弱智負面的形象,成為國人心目中喜悅、溫馨、堅強、自立的代名詞。

報導連結




無障礙旅遊公司創辦人

許展容

許展容因為從小確診先天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類似 漸凍人症),必須終生依靠輪椅過日子,但她不僅接受疾病所伴隨的不便,更努力讓大家不因身體的缺陷而受到禁錮,「為什麼坐著輪椅就不能到處遊玩呢?」為了幫輪椅族爭一口氣,她開始規劃適合輪椅族的旅遊行程,並創立了無障礙旅遊公司,讓輪椅族也能玩遍全世界。

報導連結




第二屆台灣義行獎


評審

知名藝人
黃子佼


大法官
黃茂榮


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理事長
陳永清


牛津大學天使投資人 SIMFO系統影響力聯合家族辦公室 共同創辦人
沈司琦


資深節目主持人
盛竹如


真理大學校長
陳奇銘



得獎者


台灣精英國際搜救協會隊員

褚興中

1999年,台灣土地經歷了921的衝擊,在當時,台灣搜救犬體系尚未成形,褚興中在參與救援的過程中,看到國外運用搜救犬搜救的成後,催生開始投入搜救犬訓養的動力,是台灣最早投入,也是唯一民間訓練、運用搜救犬的救難協會。
台灣精英國際搜救協會於2004年成立,以減少社會、個人受害程度,促進社會安和為成立之宗旨,協助政府從事天然災害、重大外事故救難,發揮人溺之溺之精神。曾救援木屐寮土石流、協勤田寮直昇機墜機及西港大橋救援勤務,也協助搜救許多天災,如八八水災協助高雄縣消防局救災勤務,深入小林等村協助救災、八一高雄氣爆救災、台南維冠大樓與花蓮雲門翠堤大樓震災協勤,搜救犬更協尋豐丘明隧道土石流及南化山區走失兒童事件等。

報導連結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慈惠善導書院文化教育研究會院長

陳文靜

因不忍見偏鄉弱勢家庭孩童因家庭經濟或教育偏差而受苦,或囿於弱勢的窘境,無法充分發展,陳文靜傾注畢生積蓄創辦「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慈惠善導書院文化教育研究會」,投入弱勢兒少的照顧與教育工作,提供屏東縣高樹鄉弱勢孩童全年無休的課後照顧安置所,減輕弱勢家庭照顧的壓力,為偏鄉弱勢兒童點亮一盞一盞愛的心燈,照亮他們成長學習之路,讓他們在愛的氛圍及社會溫暖的關懷下,孕育希望,看見未來。
改變弱勢命運,不是靠補助及救濟,改善經濟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她開辦社區大學、婦女專業培訓,輔導考街頭藝人證照及協助中高齡長期失業者,考國家導覽解說員證照,並時常帶領學童至老人關懷據點服務長者,至獨居老人家中送餐、居家清潔,讓善的種子向下扎根與傳播,讓農村文化的傳承,藉由老少共學激盪世代交流的火花。

報導連結




台灣更生保護協會士林分會輔導員

鄭益隆

愛爾蘭作家王爾德說過:「每個聖人都有過去,每個罪人都有未來。」在人生的道路上,哪個人沒有犯過錯呢?重點是個人能不能知錯悔悟、社會能不能包容接納。受刑人出監之後更生之路往往比一般人走得更艱辛,不少更生人並非不願工作,也並非沒有能力工作,但因為整體社會環境對更生人之觀感較為防衛,因此,多數先天家庭或經濟環境不佳之更生人,必須比一般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在社會上生存。
鄭老師中途站多年來獨自一人維持整個運作,基於愛心服務及防衛社會安全的理念,對於難以適應社會生活,需要協助的更生人,從入監關懷輔導開始,接著提供個案出獄後免費無償安置及陪伴式的服務,重建其適應社會生活之能力。多年來累計服務了逾600位更生人及少年,受益之監獄受刑人及家庭更是不計其數。

報導連結




台中市行善團協會團長

張茗富

更生人出獄後不好找工作又無居住地方,街友即使想重返社會也苦無機會,為此,張茗富於103年開設專屬於無家可歸的街友、身心障礙者、單親弱勢、二度就業中高年齡者與更生人的清潔公司,給予工作機會的同時也提供住宿需求,讓他們可以獲得重生從回職場及社會的機會。
至今,已成功幫助超過1200人重返社會,讓有心工作街友有居住地方及工作,靠自己雙手重新開始,讓身障朋友可以自給自足及中高年齡者找到事業第二春,使他們可以獲得自我肯定的同時也找回自信心。

報導連結




湖光動物醫院院長

林雅哲

因獸醫師的職業接觸到很多餵食流浪動物的愛心媽媽,一同找尋減少流浪犬貓數量的方式。林雅哲提供了一條完全不一樣的解決方式,就是「TNVR」(Trap、Neuter、Vaccination、Return),對流浪犬貓進行捕捉、絕育、注射疫苗最後放回原地,兼顧人道又能有效終結牠們生生不息的循環。並與各地餵養流浪犬貓的愛心媽媽、大學相關社團合作,以自身的醫學專業,全力投入TNVR行動,幫助流浪動物。
湖光工作團隊與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每位獸醫,憑著堅持到底的精神,自願犧牲週末休息時間,加入下鄉絕育的行列,足跡遍及全台灣各偏鄉地區,替超過2萬4千隻放養犬貓進行絕育手術。

報導連結




桃園市圓夢愛心關懷協會理事長

謝慧謹

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但有看過將分享愛心做公益當作習慣的人嗎?除了睡眠以外的時間,從募款到活動完成,每天都為了每個月的愛心活動在努力,積極推廣「每月一愛,習慣養成」,堅持每個月都要做一件好事,要把做愛心成為每個人的好習慣。
桃園市圓夢愛心關懷協會至今已舉辦超過70場「每月一愛」活動,由弱勢家庭到偏鄉孩童,甚至獨居老人與身心障礙者,藉由不同主題照顧不同需要幫助的族群,每個月定期揪大家一起做愛心,拋磚引玉讓做愛心普及,藉由每月愛心活動的設計,讓做愛心變成簡單的事,使更多人一起加入做愛心的行列,更提倡做愛心不是有錢人的權利,不論金額的多寡,人人皆可為偏鄉孩童及弱勢盡一份心力,讓助人者及受助方皆能獲得溫暖。

報導連結




第三屆台灣義行獎


評審

知名藝人
黃子佼


陳亞蘭歌仔戲團團長
陳亞蘭


三立新聞台總編輯
李天怡


無國界醫生基金會董事長
劉鎮鯤


中央大學校長
周景揚


資深媒體人
黃寶慧



得獎者


台南市牙醫師公會牙醫師

王俊凱

接下已故啟蒙學長的義舉及服務,王俊凱醫師走入偏鄉,看到許多讓人感慨的案例,獨居、臥病在床的病例不在少數,他認為「投入特殊需求者服務後,才能更深刻感受到病人和照顧者的心境」。

不以名利為目的,走入偏鄉做「到宅牙醫服務」,為特殊需求病患診治。多年來除了持續為特殊需求者看牙外,更積極投入特教學校和照顧機構進行衛教及義診,長期默默行善著。

報導連結




中華民國兒童權益促進協會

王薇君

不懂法律、沒有顯赫學歷的王薇君為求公理,挺身走上保護兒童前線,為受虐兒童及家屬發聲。

從一個單純的全職家庭主婦到走遍台灣各大鄉鎮,與社會局、警察局連成網路,全年無休;9年來成功阻止多件兒虐、不當管教等案件,並在重大案件發生時,以過來人的經驗給予協助,安撫並陪伴被害者家屬走過哀傷。甚至在台南地震、花蓮地震、普悠瑪翻車事件等重大災害發生時,與76行者遺體修復團隊攜手,修整、美化支離破碎的遺骸,也縫補家屬撕裂的心。

報導連結




消防員

宋明哲

職業為消防員的宋明哲,因體恤同仁也為尊重生命,投身研發「打撈型遺體袋」,解決執行勤務時碰到作業繁複的打撈浮屍工作,完成全球首創可用於浮水、沈水、拖帶、吊掛等全功能性「打撈型遺體 袋」發明,並獲得各界肯定。

救援人員有完整的保護,消防人員不用再害怕沾染皮膚病, 作業效率與救援專業度迅速提升;遺體得以保持完整,降低受難家屬衝擊,獲得心靈上的撫慰,更藉由研發讓國人與救難團體,重視「遺體處理」與「尊重生命」一環。

報導連結




台中市搜救協會

莊守裕

從小在山區長大的莊守裕,經由朋友介紹,加入協會開始了山區救援行動,也曾配合華山基金會、世界展望會替弱勢家庭更換熱水器與瓦斯爐。透過台中市政府社會局媒合轉介,也開始更多幫弱勢家庭進行房屋修繕。

921地震當年,莊守裕在災區救援半個月後,看見許多困苦家庭及孤苦無依的老人家,希望他們能提供更多地幫助,讓生活能過得更好,因此自發性地募集了各行各業的能手,如水電、泥作、鐵工等師傅級專長者,一同為獨老破屋進行修繕,集結眾人愛心與巧手,五年免費修繕的危老破屋達上百件以上。

報導連結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

陳冠斌

全台精神障礙相關患者約10多萬人,長久以來被貼上高危險性等標籤,陳冠斌感嘆媒體放大相關攻擊事件,深覺需要有人為他們發聲避免污名化。近年來不僅增加對精障者與家屬提供需求服務,同時也努力推動進駐社區服務,讓精障者及家屬都能獲得更多的支持與金援;進駐社區作業正持續推廣進行中,目前已為九名精障者帶來更完善的照護系統。

陳冠斌早期僅是基於良善而投身關懷行列,默默的已服務超過十八年,過往的經歷讓他確信自己所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未來也將持續的付出,讓照護系統更加完善。

報導連結




華山基金會

鄭學錦

現今92歲的鄭學錦,走過戰亂,卻從此與父母天人永隔,成為人生最大遺憾,於是他將遺憾化為大愛,在高雄榮總當了25年志工,開始他的大愛人生!

30年來從沒有間斷的低調行善並以此為樂,無償的志工時數超過2萬小時,利用自己的時間為孤老寫信、聊天,以善行鼓舞了許多年長者;也因為有他的陪伴,讓許多樂齡長者重新找到了生活,這種無私奉獻不但讓人津津樂道,更是許多志工眼中的楷模。

報導連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