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生人的避風港,輔導22年無私獻愛

文字/朱珆萱 編輯/彭冠綾 

只要有心,也能把愛傳出去!由更生人輔導志工,到成立三間「中途之家」多年來收容服務累積超過六百位更生人及少年,受益之監獄受刑人及家庭更是不計其數,無私的奉獻,鄭益隆成為更生人口中的人生導師——鄭老師。 

22年來無私的奉獻,鄭益隆成為更生人口中的「鄭老師」。

原本從事成衣貿易的鄭益隆,後來舉家遷移至新的環境,孩子也一起轉學,卻發現原本成績優異的大女兒,成績分數開始一落千丈,讓他相當憂心,深入瞭解之後才發現,原來女兒班上有不少弱勢及單親孩子,缺乏父母的關懷與陪伴,有的逃家、逃學或偷竊等不良習慣。自嘲自己「很雞婆」的鄭益隆,清楚知道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陪伴是無比的重要,便開始投入少年觀護所當志工,想辦法挽救曾因為犯法,被收容到少觀所的孩子們。 

在擔任志工的過程中,他頻繁聯絡個案並入監探視,深深體悟到,犯過錯坐過牢,要回到社會不難,但要過回正常人的生活卻難上加難,更生人在重生過程中,需要更多的關懷與愛,才能幫助他們去除標籤,重拾認同感與勇氣回歸社會。「協助更生人擁有一個家,才能讓再犯率降至零」成為他的首要目標,於是,鄭益隆一點一滴從存錢、省錢,再租房、買房,憑藉著一己之力,陸續成立三間中途之家,甚至專門照顧曾犯下暴力重罪或性侵害罪行的更生人,補足更生保護會無法收容的不足之處。 

鄭益隆投入少年觀護所當志工,挽救被收容到少觀所的孩子們。

基於愛心服務及防衛社會安全的理念,對於難以適應社會生活,需要協助的更生人, 鄭益隆從入監個別關懷輔導開始,協助提早規劃出獄生涯,解決出獄後可能面臨的問題及協助安排生活環境調整等事項,接著提供出獄後免費安頓並手把手陪伴,讓無家可歸、家境貧困或暫時不適宜回家的更生人安排於中途之家,並輔導其就業、就學、就醫和安置就養等,使更生人得以順利復歸社會,重建其適應社會生活之能力。 

扭轉人生,為他們建造一個家 

中途站倚靠他一人獨自維持整體運作,為更生人打造安居的避風港,22年來自掏腰包3千多萬元買房及租屋,雖然是無償安置,鄭益隆卻相當堅守原則,與更生人訂立約定——「不准再犯罪」。原本女兒一度不能理解父親,為何對這群沒有血緣的人如此付出,直到她看見更生人迷途知返,甚至在日常生活裡看見他們與父親像兄弟般親近,她漸漸明白父親從中獲得快樂的理念,也對父親的善舉,感到相當驕傲。 

為更生人打造安居的避風港,並將更生人視為家人。

將更生人們視為家人,就像與自家兄弟相處般,鄭益隆時常帶更生人們一起吃飯旅遊,在更生人的眼中,對「鄭老師」無私的愛與辛勞的付出相當感激,「他根本不是人!因為是人,不會做這種工作,花錢又花時間,還賺不到任何錢。」一名更生人說出內心對鄭益隆最真誠的感謝。 

鄭益隆將更生人們視為家人,經常自掏腰包帶他們吃飯、旅遊。

未來,鄭益隆希望能成立更生人安置及就業緩衝中心,來協助管理中途站的設置與營運,以及開發協力廠商,提供工作機會媒合就業,同時結合更生人社會企業的規劃,將公益慈善事業產業化,進行社會創新,創造價值,讓中途之家能永續經營。 

愛爾蘭作家王爾德曾說過:「每個聖人都有過去,每個罪人都有未來。」在人生的道路上,哪個人沒有犯過錯呢?重點是能不能知錯悔悟,社會能不能包容接納。受刑人出監後的人生道路往往比一般人走得更艱辛,不少更生人並非不願工作,也並非沒有能力工作,但因為社會對更生人之觀感較為防衛,因此多數先天家庭或經濟環境不佳之更生人,必須比一般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在社會上生存。然而,輔導出獄受刑人自力更生,協助解決犯罪及貧窮等社會問題,讓他們適於社會生活,預防再次犯罪的可能,同時維護社會治安並降低再犯,藉此完善社會安全網,打造安全友善社區。 

鄭益隆|更生輔導22年,熱血共擔社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