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的環保守望者── 咖希部灣

文/林冠年·楊欣穎·楊沛玟·黃筠涵 (公益傳播大使)

    「大葉山欖開花預示著春天的到來,也提醒著達悟族人捕捉飛魚的時節。大船出航後接著小船下水,小船會帶著麵包樹的種子,這是大自然為達悟族安排的四季作息。但近幾年來,小船出去時,麵包樹卻還未成熟。亂了調的自然時序也打亂了族人一直以來的季節作息。植物的生長、變化的氣候,以肉眼可見,可感知的速度在改變。」這是阿文在自己家鄉──蘭嶼親身感受到環境破壞帶來的衝擊。 

環保之路的旅程 

        阿文,本名林正文先生,說蘭嶼教育環境協會的創辦人,自小在蘭嶼這塊土地上成長,有感於家鄉受到環境破壞影響,自發性在蘭嶼推行環保運動。推行至今,已經有許多正向改變。包括和奧美廣告合作建立咖希部灣一座以回收寶特瓶搭建而成的綠建築,裡頭寫著每年觀光產生的資源消耗,目的是為了提醒大家自身行為造成的環境負擔。蘭嶼當地並沒有設立處理垃圾的公有硬體設備,製造的垃圾必須運到台東才能處理掉,是一筆高額的花費。因此,蘭嶼當地店家漸漸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這是環保之路漫漫的進展。 

訪談中的林正文先生。

咖希部灣的困境      

        然而,縱使已經踏上了守護蘭嶼的環保之路,仍然是一條充滿艱辛困境的長遠之路。只要後代繼續生活在蘭嶼上,這條路的旅程就不會有中止的一天。 

咖希部灣內部。

缺乏經費、人力、凝聚對於議題的共同意識,一直是咖希部灣和說蘭嶼環境教育協會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很多人誤會阿文回收寶特瓶是為了賺錢,事實正好相反。阿文反而投入了更多個人資產用於協會和理念的運作,希望群眾能了解行動背後傳遞的訊息,而非單就行為本身去解讀片面觀點。 

環保不是一種該被消費的型態      

        如何在獲取資源和堅守理念間取得平衡也是課題之一。為了籌措經費,奧美廣告曾協助和咖希部灣合作推出販售環保帆布袋,帆布袋上印著飛魚意象的寶特瓶。帆布袋推行後成功為咖希部灣注入一筆新收入。但流行起來的帆布袋逐漸模糊了本該訴求的環保核心。阿文有著自己絕對不能改變的信念——理念不該被商品化。但這點也伴隨著資金減少的問題。阿文必須在信念和舒緩現實困境中做出抉擇。「環保不是一種該被消費的意識形態」,這點是阿文的堅持。當一個人對於自我信仰產生妥協,妥協的範圍會逐漸擴大,很多自身的行為會開始改變,中心思想漸漸扭曲而非自我初衷,對自己信仰妥協的人更無法說服他人跟著自己堅定不移地追隨。單純而專一的信仰是支持阿文繼續走下去的後盾。咖希部灣資金目前主要靠著例如出借營區或是樂捐等自發性活動來維持營運,但如果要長期且穩定的推行環保計畫,政府公權力的投入勢必是一大助力。 

一點樂捐的錢對咖希部灣來說都是默默的支持。

無條件的支持者     

        自發性人力資源的投入,對咖希部灣來說是讓組織繼續運作不可或缺的推手。這些志工和小幫手對阿文來說別具意義。有那麼多的志工招募可以選擇,為何選擇了咖希部灣?阿文相信是彼此間的理念互相被感動、被吸引。人努力賣力地活著,都有一定程度上渴望被選擇,被家人、朋友或社會。所以當自己被無條件選擇時,會覺得特別的感動珍惜。幫助協會的人們了解阿文的困境,為了困境共同努力著。阿文對於自我信念的堅持,感動了願意無條件選擇他的一群人。這些來自背後默默支持的力量,讓阿文得以繼續走下去。只是人力仍然是缺乏的資源之一。蘭嶼旅遊的淡旺季也影響著幫手人數消長。咖希部灣的人力並不是一直維持穩定不變。許多協會未來計畫的推動與否仰賴當下多少資源流入。持續招募認同咖希部灣理念的志工也是協會目標。 

↑↓ 讓咖希部灣持續運作的幕後志工。

喚起島民土地意識 

除了希望政府投入改善垃圾處理資源不足的實際問題,民間的群眾意識,包含島民和遊客,也是讓環保理念延續的關鍵。對於住在蘭嶼上的島民,咖希部灣希望達到脫離舊有的垃圾處理及環境維護思維,並產生更高的族群意識和實際作為。在蘭嶼尚未觀光化前,島上產生的垃圾大多可以靠自然方式分解,即使島上沒有專門的垃圾處理場也不至於造成太大的環境負擔,這是舊有的觀念模式。但隨著開放觀光帶來的人潮、資源消耗以及垃圾量,逐漸超過了蘭嶼可以負荷的承受量。當地居民對垃圾問題上需要採取新的因應措施。「背一公斤垃圾回台灣」的呼籲標語,不應只有咖希部灣宣揚,也該成為島民對外共同理念。 

蘭嶼是世界的縮影     

      「蘭嶼是世界的縮影」這句咖希部灣的宗旨亦是阿文想提醒蘭嶼遊客的警語。這句話所想喚起的乃是非蘭嶼人對自身所處環境的共感情緒,環境破壞問題不只是蘭嶼的未來也是台灣的未來。以客觀面來說,一般人很難去對一塊陌生土地上所發生的事產生情緒起伏或做出實際行動,但若把情況設想在自身生活圈內,更能引發同理和改變的可能。觀光帶來的垃圾量真實反映在蘭嶼上。遊客應該實際走訪,深入當地,看到蘭嶼目前的現狀,不只是蘭嶼本島人,也是遊客除了觀光該正視的另一面。關於這點,阿文指出建議推行文化旅遊。以非商業化觀光模式,著重在當地文化、地理認識,和土地建立連結,對於上面發生的問題不再無感或漠視。推行環保並不是以個人名義來執行,而是行動的可見性進而帶動群體意識。阿文不斷強調「不該只有一個人在想辦法,而是大家一起解決」。要讓環保理念被認同,不管在何處,都必須實行,行動並不只該侷限於蘭嶼,要將問題放在整個社會體制內來看待,而非只在特定少數群體封閉的流動,才能從自身開始做起。 

咖希部灣內部掛著關於協會歷年來的心路歷程和願景

從個人情懷至全體意識 

        自阿文在蘭嶼推行環保運動以來,阿文的名字似乎被標籤化。這個名字在蘭嶼成為環保唯一的代名詞。這並不是阿文所想達到的目的。他希望藉由行動去影響。阿文說,他是一個自私的人。他只是希望能為後代做些甚麼,不想看到深愛的土地受到傷害。非以個人名義去推動,而是想要留住達悟族的生活智慧,自幼血濃於水的文化,與土地共生共榮。這篇文章可能還是以筆者的角度塑造出來一個主觀概念上的阿文。關於阿文,他環保的核心理念,熱愛家鄉的心,只有和阿文親自聊過才能以最直接的感觸悟出這份緣自對生長土地最深的情懷。他不想成為誰,他只是一位想保護養育自己這塊土地,深愛著自己家鄉的青年。咖希部灣和說蘭嶼環境教育協會在運作上仍然有許多困境,這些困境單靠少數力量難以獲得改善,必須將土地文化對人群體意義傳遞出去,才能將個人情懷擴大至全體意識。 

蘭嶼的意義 

        蘭嶼之於阿文,是一塊傳承了先祖智慧的家鄉,對土地的情感來自於部落和父親傳承的智慧,無法割捨。作物收成,建造房屋,獵捕飛魚,皆按照大自然時序。一年四季每個月分都有該做的事,順應自然而生,自然吐出的生息,默默滋養著蘭嶼的子民,浸泡在大地和海洋的洗禮中。文化之於種族,是不可切割的命脈,如同臍帶,輸送著養育胎兒所需的養分,幫助其成長茁壯,發展獨特的自我意識。環境的改變激起了阿文的危機意識。人類忽略身邊環境的同時,很多事物慢慢的消逝,當開始正視時,已經無法在回到以前的樣子了,這是阿文所看到蘭嶼的未來。「這是在我有生之年不希望看到的事」。環保不再只是單純維護環境而發起的運動,亦是延續達悟文化、捍衛下一代生存權的自我保護。 

蘭嶼的環保守望者—咖希部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