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齡
「杯具社」戲劇翻轉長照悲劇

文/徐欽盛

台灣在過去25年間,65歲以上的長者從人口總數的7% 攀升到人口總數的14%,長期照顧議題儼然迫在眉睫,而伴隨而來的可能還包括安寧照顧的問題。有一位女孩名叫李昱伶,年紀輕輕就長期背負照顧祖父的責任,經歷過許許多多多的照顧挑戰之後,讓她深切意識到,如何讓長期照顧者的壓力可以獲得緩解,讓所愛的人不要經歷痛苦,並且把握彼此最後相處這段時間,以及如何面對長者離世提早做心理準備…..等等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於是她創立了「杯具社」,顧名思義就是要翻轉長照悲劇。

 

跨領域的劇團「杯具社」

「杯具社」是一個跨領域的劇團,結合了戲劇、長照安寧倡議團體,希望透過戲劇方式將很複雜的長照安寧議題,使用最簡單、童趣的方式,傳達如何讓所愛的人不要經歷痛苦,並且把握彼此最後相處這段時間。他們一方面透過學校社團向學生傳遞生命教育意涵,另一方面,到社區裡面向老人推廣簽署DNR(安寧緩和相關醫療)意願同意書的觀念,同時也到醫療院所或事衛生所從事活動推廣工作。 

「杯具社」創作風格以善良可愛為主軸,與鹿皮工作室合作,讓一般人更能夠輕易了解此長照議題與相關安寧醫療觀念蛻變成一個很有特色風格的戲劇團體,而這對劇團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相關照片由杯具社提供

長期照顧者悲劇

此外,「杯具社」更在網路上成立了「心肝日記」以及「董安寧專欄」,希望透過簡單的文字與童趣的繪畫,將照顧生活點滴以及長照安寧相關的議題,有效地傳達給網友們了解。「杯具社」發起人李昱伶從小跟祖父的感情非常地好,當她的祖父患有失智症時,曾表明絕對不要去住安養機構,後來,李昱伶的祖父症狀變得越來越嚴重時,她就遵照祖父的意願將他安置在家裡照顧;在她細心照顧了十年之後,最後祖父還是過世了,在整個照顧過程中,李昱伶發覺自己是一名比較不會求救的長期照顧者,不懂得去找那些資源,即使身心壓力承受很大,但還是覺得自己還沒有到需要向別人求助的程度,甚至覺得這只是一個家裡的議題。

李昱伶獨自扛起照顧的責任,其實也反映了社會環境的現實狀況,誰不希望能夠陪伴自己很喜愛的親人到最後一刻,但問題是孩子長大了都有自己的工作與家庭,常常無法兼顧照顧的責任,當有一個人願意承擔照顧家人的責任,事實上,應該是要讓她得到更多資源的支持,尤其失智症患者會產生疑心病重的症狀,而且情緒起伏也會比較大 ,甚至患者到末期的時候,他還會瞻望出現老人憂慮症。再者,老人家的病症也不會只有單一的,會同時伴隨其他病症。以李昱伶的祖父來說,最後並不是以癌症原因去世,而是因為肺部感染太過嚴重,身染肺炎而過世,這樣的病症並不屬於典型的重大疾病,但在在末期醫療階段是很難判斷出來,因此,老年末期照顧是很困難做適當醫療安排,這對於長期照顧者來說是一大考驗。所以,如果可以將長照與安寧醫療結合在一起,讓長期照顧者知道可以做哪些的醫療準備,就可以先替自己先做心理準備,避免長照者產生太大的心理創傷,這是悲劇社為何將長照與安寧照顧結合在一起的原因。

在地老化為上策

聽了李昱伶這位年輕的長期照顧者的故事,一方面,為她的奉獻精神感到非常地佩服,但另一方面,其實也為她所背負的責任與壓力感到不捨。對此,輔仁大學醫學院老人照顧資源中心主任施以諾表示:「長期照顧者的悲劇非常地多元,有時候還會造成年輕人無法工作的景況,如果這一代因為照顧上一代沒有辦法在社會上找到很正常或是穩定的工作,甚至會影響到下一代的幸福。」施以諾主任建議可以運用在地老化的策略來緩解長期照顧者的壓力。他表示:「政府針對長期照顧者的需要,未來比較可行的對策,並不是鼓勵民眾在家自己照顧,這樣對於中小階級小家庭真的是負擔不起,如果一個里有兩間以上的安養中心,無論是住宿型的或是日間照顧型的,一來送老人家去機構的距離不會太遠比較方便,再者,安養中心增多某種程度會形成良性競爭。」

 

將該說的話先說,讓長者走離世沒有遺憾

的確,結合社區照顧的資源實施在地老化,可以分散長期照顧者的壓力,是個非常有前瞻性的做法值得推廣。至於醫療準備方面,施以諾主任強調,應該要及早發現長輩症狀及早就醫,不是由長期照顧者先做判斷然後才去就醫,而是去就醫然後請醫生來判斷,這才是比較正確的處理方式。另外,針對長期照顧者如何緩解面對長者或親人去世所造成的創傷?施以諾主任則是建議,應該回歸至基本面來檢視這個問題,當長期照顧者在長輩離世之前,可以將該說的話先說出來,讓長者走了之後比較沒有遺憾,自然心裡的創傷就會降低許多。至於,有那些長期照顧相關的社會資源可運用,其實政府所推行的「長照十年計畫2.0—建構社區整體照顧模式ABC」,到底有哪一些日照型或是住宿型機構可以參考使用,都可以詢問各縣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