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態度比你更嚴謹!憨兒們的日常大公開

文字:吳旻容 / 編輯:蔡咏倪 

幸福基金會目前透過職業訓練課程、社區關懷、家庭訪視等服務了許多個案,在這之中看到了憨兒家庭的難處,更了解基金會可以從甚麼樣的角度切入去幫助他們,即便是團體授課也會依每一位孩子的狀況為他們提供最適合的課程。服務過程中接收了很多感動的回饋,無論是上課的業師或是基金會的人員都從中的得到繼續奉獻的動力,也肯定自己帶給憨兒們的協助。 

教保老師與憨兒進行作業活動訓練

憨兒前進一小步 對我們來說是意義的一大步 

基金會主任和我們提到,在職業訓練課程中,令業師最感動的部分就是憨兒學會新東西的那刻,例如有人會開始提醒隔壁的同學這時候該去洗手該做些甚麼,讓這些授課老師發覺原來這群孩子都有把他們說的話放在心上並努力去完成,不只是業師,憨兒的進步也會讓家長感到驚奇,他們一開始會覺得「我們的小孩還能進步嗎?會不會永遠就只能這樣」,但當親眼看見孩子自己去上廁所的瞬間,家長才了解到專業的訓練加上時間的累積,這群憨兒有天也能自理生活,脫離無時無刻的保護。「孩子們在家中往往比較任性,要獨立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但來到我們這裡有老師的帶領,循序漸進教導他們,進步的幅度會明顯一些,自然家長照護的壓力就能減輕不少」基金會社工告訴我們。 

面對工作 他們比誰都還要認真 

幸福基金會一直希望讓憨兒們有能力到社會上工作,靠自己的能力生存,因此投注相當多的資源在職業培訓上,而經過這幾年他們發現這群孩子回到職場中時,把工作當成重要的使命,永遠都比別人來得認真,像是社工和我們分享有一次她去加油站,看見了正在工作的憨兒臉上掛著熱情的笑容,用充滿活力的聲音迎接每位顧客,看到認識的人也會過去打聲招呼,對這些孩子來說辛苦的工作最希望得到的回報就僅是別人的一聲謝謝,讓他們感覺付出是充滿意義的。有感動的情況當然也會伴隨著較不順遂的案例,在職場上基金會也曾遇過憨兒被其他工讀生欺負、無意間對顧客說話大聲遭到客訴,又或是想回機構休息而不停請假的情形,因為企業端對憨兒狀況的不了解,他們會基於人力成本考量婉拒身心障礙工作者,主任告訴我們,基金會存在的目的就是擔任溝通的橋樑,交叉了解企業與孩子們間的情形,找出平衡的方式讓憨兒在企業工作時更和諧安穩。 

創辦人明珠媽媽 陪著妹妹一起做復健

家人願意走出來 是憨兒成長最大關鍵 

曾有好多個案,因為家人的無助或是不願意求助導致家庭問題一直無法獲得解答,曾經有過一對正常的父母,三個孩子卻皆是身心障礙者,媽媽很愛他們,但心裡還是很煎熬,在長期照護壓力之下罹患了憂鬱症;也有母親擔心孩子遭受外界不友善的眼光,選擇將他藏在家中,連親朋好友都不知道,憂鬱症、照護的挫折讓這個媽媽曾萌生了想帶小孩離開的念頭,一直到認識了明珠媽媽,接觸幸福基金會才讓她發覺策略式的引導和充滿正能量的心,是可以讓憨兒明顯進步、成長的。 

家長心態的轉折通常會成為身心障礙者進步的一大關鍵,曾有一位媽媽把孩子送到照護機構後一直沒有去看他,深怕情緒會潰堤,直到有天她鼓起勇氣去探旺自己的寶貝,才發現原來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的難,自己從情緒低谷中走出來孩子也才能變的更好。基金會的社工告訴我們,其實讓憨兒踏出家門才是最好的復健方式,加上抱持正向的態度和孩子一起面對挑戰,給予支持和鼓勵,他們一直相信有天這群憨兒會找到屬於他們的一片天。 

幸福基金會社工至個案家中訪視、了解個案狀況

社會上還有許多的角落等著你我去點亮希望 

基金會社工和我們提到,有個案是媽媽以及小孩都是身心障礙者,但母親狀況並沒有特別明顯,處於「邊緣」狀態,媽媽沒有發覺自己的異狀,訪視時遭到婉拒,直到孩子回到機構時發現好一陣子沒有洗澡,經過了解才得知家中熱水器壞掉尚未修繕,家中環境也無人清掃。這種邊緣情形會使資源難以送達,評估是否需要幫助時也容易出現矛盾,但這也是幸福基金會希望能改變的事,社會上有太多的角落存有需要幫助的身心障礙者,很多時候只是沒有人伸出手拉他們一把,教他們方法並給予信念,鼓勵憨兒們找尋生命的新希望。 

「我只想讓憨兒們有一個溫暖的家,我知道還有很多憨兒沒有地方可以去」,明珠媽媽和基金會秉持這個信念堅持到了現在,他們一直相信只要願意,那怕只是一小步,有天身心障礙者一定能走在通往幸福道路上,而過程中幸福基金會會在一旁永遠守護著並提供最大的支持與協助,將溫暖送達每位憨兒與家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