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工
「讓被善待的移工,善待自已的家人」-移工外展看護服務

 

口述: 許家畯/ 撰稿:陳翰堂 / 編審:詹尹州

「老闆好,我叫瓦蒂,今年28歲,我會好好工作,我會煮飯,我會照顧阿公、阿嬤,我不會想家。」「我不會想家???,當時我第一次到印尼挑選家庭看護來台工作,不會想家,這句話給帶給了我很深的震撼。我立刻問了身旁的印尼仲介,為什麼要教他們這麼說?印尼仲介表示「每個人都要講這一句啊…因為老闆都很怕,女傭找過去,每天都在想家,就不會工作了」「這都是教好的

 

不想家,怎麼可能。對於這樣的教育訓練,我心裡充滿疑惑與不捨。疑惑是這樣的訓練,真的有可能讓看護不想家嗎?不捨源於離鄉背井之後的思鄉之情,感同身受。

 

「想家可是,不能想,不能思念家鄉,不能影響工作,工作,才能給家裡比較好的生活」

 

工作關係,我經手過不少外籍看護,他們離開自己的家,從熟悉的故鄉遠航,來到全然陌生的職場,同時也是未來3年必須生活的「休息去處」,母國的教育訓練,只提供非常簡易與教條式的課程,然而再多的課程,實際與職場銜接仍有一定程度的落差,移工與雇主之間,從接觸經驗,語言傳達、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等差距都可能造成誤會,作為仲介業者減少兩方之間的摩擦,一直是我工作很重要的一環。

 

偶然在一次的學術場合裡,聽及在場學者討論看護工作性質的特殊性,除了專業技能培訓之外,照顧工作更重要的是情緒陪伴,察覺受照顧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變化,感同身受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照顧者面對受照顧者不僅是付出體力的勞動,也包含情感的勞動。外籍家庭看護遠渡重洋進入了台灣人的家庭,協助或代替我們照顧家中長輩,依照我國當前家庭看護制度規範,照顧者與受照顧者同住,工作場域和私人領域之間難以區分,即便處於休息時段,仍無法擁有完整的獨處時間,時時處於待命的狀態。

 

而家庭看護工作的特殊性,使其即便人在外頭,但心卻離不開工作環境(生活地方),完全不同於體力勞動只需放鬆數小時即可,暫從工作崗位離開,但受照顧者的狀態,仍使其精神不得放鬆。如何讓在台灣224,628的外籍看護工能夠擁有適當且完整的休息時間,令其情緒勞動得以紓解,是現況的一道難題。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需求同樣重要;若照顧政策建立在照顧者的犧牲奉獻之上,又從何談提升照顧品質?

 

根據102年行政院勞委會(現在的勞動部)所推動的外籍看護工外展看護服務試辦計畫」,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為全國第一家通過實施試辦計畫的非營利組織,我們很幸運地參與弘道的試辦計畫、協助引進全國第一批外籍外展看護工,來提供走動式的居家照顧服務。除了首創外籍看護工可以在有長照需求的個案間走動外,她們也有上下班時間,結束一天的工作之後、就可以回到宿舍裡休息,同儕間還可以分享彼此工作甘苦談:哪個案家對她們很好、會拿好吃的來招待,哪個個案很討厭、會毛手毛腳…無形當中,身心的勞動都得到紓解,不但服務的口碑良好,更能避免雇主不當對待、或指派規定外工作…等違法事件發生。

 

經歷這些年從事仲介業務的經驗,以及嘗試參與一些學術討論,讓我反思到這些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以及雇主之間的摩擦,生活習慣、文化適應與個人權益等都需要被納入考量。而對於異鄉生活的外籍看護工而言,身心的調適與修復非常重要,況乎照顧工作隱含的情緒勞動。若希望提升照顧品質,不應忽略這些因素。外籍家庭看護協助我們陪伴家中長者,讓台灣人放心在其事業打拼奮鬥;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兼顧外籍看護與家中長輩之權益,值得我們細心思考,因此勞動部當前推動的「外籍看護工外展看護服務試辦計畫」,需要更多討論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