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天晴,展望未來:走出921陰霾

文/吳佳樺 編輯/朱珆萱

1999年的九二一地震迄今已過了二十年,但對許多人來說,當晚的一切仍舊歷歷在目。僅僅數秒即天搖地動,歷經大地震的衝擊,台灣土地滿目瘡痍、山林受到極為嚴重的摧殘,有的城鎮甚至被夷為平地;短短幾分鐘奪走了2415條生命,上萬個家庭也在那怵目驚心的瞬間支離破碎,這些是台灣人民一輩子難以抹滅的創痛記憶。

經驗傳承,重新出發

然而天災不會只帶來毀滅,它猶如雙面刃,同時也帶給我們改變的機會,因為這場傷亡慘重的天災,使台灣開始正視防震相關措施以及建設的重要性。80年代興建的鋼筋水泥大樓震後僅剩一堆瓦礫,許多建築物經不住地震的衝擊應聲而倒;災難現場搜救人員的救災設備,遠遠不及來台援助的國際團隊,凸顯了政府與民間對防災、應對以及處理皆有所不足。

開始注重地震與防災工程後,各個機構著手進行建築技術、地質的相關研究,也成立了專業搜救部隊,提升應變處理能力和加強部隊資源,期望能將震災經驗確實保存並改進,以防未來有強震來襲時,可以有效降低人民的傷害。

現有的科技難以預測地震何時何地來臨,一旦發生又令人措手不及,我們應積極發展防災減災的措施,將防震意識內化到於日常中。生活在地震帶上的台灣,好好瞭解腳下這片不曾靜止的大地,是所有台灣人不能停止的學習。

傷痕可以被撫平,但記憶卻一直存在。

關懷互助,感受溫情

九二一地震發生後,4天內便有83國政府透過管道向台灣表達慰問與關切,許多國際組織、國家皆派出救難隊直接深入災區救災。中寮國小收容所湧入各地醫藥、物資捐輸,全台的熱心居民前來災區協助賑災,各地醫療人員不畏艱辛來到現場服務;慈濟功德會的志工,以多年在國外累積的經驗深入災區,走上街頭募款,更主動協助災民興建臨時組合屋,全台灣人民皆投入災民重建家園的行列。

來自國內外各地的愛心,如潮水般匯入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塊島嶼,九二一地震讓我們看見這份跨越界線、不分彼此的人間溫情。這場災難帶來重創與磨難,卻也凝聚了全台灣的人民,將兩千三百萬顆心緊緊聯繫在一起,喚醒人與人之間那份相互扶持以及彼此關懷的深厚情感。在家園重建的路途上,人民更加珍惜得來不易的生命,共同走過生死關頭,展現出無私的精神,而這份力量正是台灣人民可以與地震島共存的關鍵。

道路毀壞、房屋崩塌,每個修復階段皆是艱鉅且沉重的過程,人們選擇用積極關懷的心溫暖災區,陪伴災民一起走過傷痛,一起重建希望,而那每一片磚瓦、每個角落都是大家共同努力建設、耕耘過的痕跡與情感的凝聚。人與人之間的互助,都能重新燃起災區鄉民對未來的期待,使他們早日從瓦礫廢墟中重生。

二十年過去,重建路上的回憶,將成為生命的養分。

乘載希望,重現曙光

九二一帶給我們莫大的傷痛與震撼,許多故事和重建過程中的努力成為千禧年前世代人民的集體回憶,經過二十年的療傷期,彼此學習互助、諒解與包容,社會才慢慢從惶恐不安的氛圍中,逐漸穩定下來。無數個日子過去,我們透過經驗傳承,重新去認識這片土地,學習開拓新的可能,從中成長茁壯。反觀過去,重建的路上雖然艱辛,但胼手胝足所流下的汗水,永遠都是臺灣人心中最深刻的回憶。

人定未必能勝天,這場天災也足可見大自然對人類的衝擊力,或許對這世界而言,人們很渺小,但我們能從傷害及意外中學習進步的價值。災後重建,絕不只是把原本被破壞的樣貌復原回來,更要在災難的創傷中奮力感受生命、找回生活,帶著滿滿的能量與生命力,朝向未來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