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花東野生動物的救治希望 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

                              文/吳欣芳

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在台東池上一望無際的稻浪景致中,有一群熱血的野生動物工作者,秉持萬物齊一的理念,發現自然生態豐盈的東台灣,卻沒有專門的野生動物救援機構,受傷的野生動物需花費4至5小時送至西部救治。

身心不佳的情況加上長途運送,往往更難成功救治動物。獸醫師綦孟柔於公開演講曾表示:「生命沒有不同,生命也沒有辦法用價值來定論。」為能夠就地治療、野放動物,雖沒有足夠人力及資源,她於2016年末與其他7位夥伴共同籌辦「社團法人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

野生動物的救治港灣

台灣在1989年公布實施《野生動物保育法》後,列於林務局「林業管理」項目下的野生物保育預算,從2012年至2022年,預算從1.62億逐年下降至0.65億,當中包含眾多業務共同運用,例如:辦理野生動物違法案件查緝、瀕危野生物調查、研究、復育、老樹棲地維護等等,此筆預算並非只運用在保育收容中心。

長期以來,野生動物保育工作面臨經費及專職人員不足的處境,只能仰賴約聘人員及臨時工協助,讓保育工作的延續及經驗傳承,面臨一大挑戰。有政府預算的保育收容中心都已是捉襟見肘,可想而知,野灣在籌辦時期為醫療耗材、動物糧食、購置醫療設備、野放訓練設施等資金籌措有多艱辛,即便是募資活動也是需要資金進行。

然而,野灣成立的主要理念,是希望成為全民與野生動物之間的橋樑,在全民共同參與下,由他們提供專業幫助受傷的野生動物,並非只由政府買單,唯由全民關注才能真正喚醒大眾對於野生動物困境的體悟。歷經40多場講座活動規劃及推廣,透過群眾募資及林務局、企業、設計師等協助之下,2020年雖有COVID-19疫情的影響,野灣仍在8月迎來醫院正式啟用的好消息,成為東台灣第一座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

野灣公布的2021年度救傷報告,整年度共救治217隻傷病野生動物,其中保育類74隻佔34%,而需要救援的原因以「外傷或精神異常」佔多數,其次是「落巢或幼年動物」,而身處於東部地區面臨的「陷阱誤捕」及「犬貓攻擊」也是常見的救援原因。透由報告的公佈,能發現每個救援行動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等待人們齊心協力改善的議題。

開車停看聽,留意一同生活在週遭的野生動物。(照片來源:Unsplash)

救援行動及溫柔的偽裝照料

由於多數民眾都不熟悉野生動物的習性,即使動物救援的任務很重要,正確救援流程也是關鍵,冒然行動可能會誤傷自己或野生動物。野灣提供三個原則讓民眾出手救援前能參考。首先,花時間先在遠處觀察,尤其碰到落單幼年動物,父母親可能只是暫時不在,並非真的失親,若無法辨識該如何進行,可以先連繫救援單位確認狀況。

其次,使用毛巾及衣服等進行捕捉,避免徒手捕捉造成受傷,並以紙箱等大小適中的容器運輪,以免動物的二次傷害。外箱需蓋上毛巾,讓受傷動物處於黑暗環境,能使牠們情緒穩定。最後,連絡後續要送至的救援單位,過程中避免餵食及餵水,抵達後告知工作人員發現地點、現場狀況等,將有助於釐清病情,日後救治完成要野放時,也能知道地點。

進到野灣救援中心後的救治照護與一般浪狗浪貓不同,是以健康野放為主要目標,為了避免建立長期依賴而親密的關係,因此保持適當照護距離是相當重要。在餵食動物及籠舍整理時,可以看見工作人員身著全身迷彩裝、帽子及面罩,並採不定時餵食,這樣的刻意裝扮,只為了盡可能隱藏自己,不讓野生動物習慣人類,以利日後的野放。

籠舍設計也是依照野生動物的不同習性而打造,例如:敏感容易緊張的穿山甲及山羌,除了必要醫療照護之外,愈少程度接觸才能有助於牠們早日修復,因此採用大量稻草舖蓋及雙層閘門的設計。

救治照護以健康野放為主要目標,避免建立長期依賴而親密的關係。(照片來源:Pexel)

同島一命 不分你我的故事分享

為實現「ONE」 取自台「灣」的諧音,傳達「不分你我,皆為一體的概念」,野灣並非僅關注野生動物的救傷及野放訓練,他們持續於官網、臉書分享救援動物故事及保育專欄,引領人們反思,每段故事背後可以看見生命的救治,常需花費數個月照料、訓練及野放後續追蹤。故事性的描寫手法搭配生動命名、照片及專業的傷口判讀解說,讓有心了解野生動物救治的民眾,能易於閱讀,進而同理一樣生存在台灣這座島嶼的野生動物,究竟面臨怎樣的環境。

2021年10月野灣救治一隻海鳥穴鳥,取名為穴穴,團隊共花費200多天,歷經長期的支持性治療、復健及雷射,在活動力日漸回復後,透過諮詢夏威夷的海鳥救援單位來恢復羽毛的防水性。這段期間,野灣都會分享穴穴的情況,讓民眾可以共同參與,穴穴也終於在2022年5月下旬,於台東海濱進行野放。

這是野灣救援的故事之一,但背後仍有許多無常、悲傷的故事警惕著人們,救治不僅只是讓野生動物再次回歸到熟悉環境,透由一篇篇未完待續的故事,帶領民眾省思在救治的背後,野生動物生長環境所遭遇的威脅才是關鍵,若環境未改善,可預期的是輪迴式的救治,某次的即時救治並非日後安全生存的保證。

穩固堅定朝向中長期目標

野灣中期目標希望能夠穩固救傷工作,延伸跨界合作的野灣,除了與其他救援單位交換、累積珍貴照料經驗,也不停與不同領域的單位合作推廣,以接觸社會中不同族群及年齡層,如:校園推廣及志工招募、企業界的異業結盟、並且提供獸醫系學生臨床實習的機會等等。

籌劃近二年的教育迴廊也在2022年5月開幕,民眾可採自由參觀或預約團體導覽,更貼近的了解野生動物救援工作,希望運用翻轉保育教育及知識傳遞,從根本改善台灣的野生動物面臨的困境。

在經濟發展優先的現代,看著野灣用心從多角度切入保育議題,期望大家也能緩下腳步看看週遭環境,感受身邊共同生存的野生動物們。

野生動物保育是個長期性工作,許多國家都面臨經費及專職人員不足的處境。(照片來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