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零距離 共築社區同心圓

文/唐靜芬 編輯/朱珆萱

    在軍旅生涯度過八年,孫德利經常問自己:「我的人生目標是不是只要撐滿20年,領取終身俸就可以了?40歲後的我,人生價值是什麼?」於是他下了一個改變自己、幫助他人的決定,辭去軍職,為精神病友們打造一個心靈的桃花源──同心圓復健中心。

感謝大雅的張先生送來有機橘子,同伴們著手製作美味橘醬。

精神病友需要開放的社區環境

    同心圓復健中心主任孫德利在醫院實習時,眼見精神病友們關在封閉的環境裡,除了按時服藥之外,幾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時間一久,更難以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為了找出更好的協助方法,他不僅悉心觀察病友們的身心狀況,同時也至東海大學社工研究所進修,希望能為「暫時」失去部分能力的病友們,找到一條日光大道。

    同心圓復健中心是一個融入社區的開放環境,目前來這裡復健的『同伴』有四十多人,其中八成是思覺失調者(舊稱「精神分裂症」),另兩成則為躁鬱症。他們白天來復健中心,晚上各自回家,維持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同時也規劃了三組的活動,包括種菜、烹飪午餐以及製作手工皂,這些活動不僅可動手與動腦,更需要在討論菜單、外出買菜、擺攤賣皂等過程中,積極地與社會互動,協助他們慢慢找回失去的能力。

每周六都安排了戶外踏青活動,同伴們一起搭公車前往。

    同心圓復健中心設立至今已10年,結案及回復一般生活的「同伴」多達七、八十位,根據案後追蹤,有一半的人已回到社會上的工作崗位,另一半的人則肩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把曾經失去的思覺調和能力找了回來。

    「要在一般社區內設置精神病友的復健中心,阻力應該很大吧?」面對提問,孫德利露出了「走過風雨,陽光普照」的開朗笑容。他不諱言,社會上對於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病情較重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有許多的誤解與歧視,甚至病患本身也對自己汙名化,往往他人的一個眼神或不經意的一句話,就會讓病友們墜入深淵,否定自己尚存的能力與原有的價值。而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孫德利以「實際成果」證明了同心圓復健中心的方向是對的,精神病友的日見起色,不僅化解了社區內的反對聲浪,還得到了更多的外在助力。

靜宜大學黃國超教授(左一)邀約「同伴」們到戶外體驗拔蘿蔔的樂趣。

化阻力為助力,社區住戶圍成一個圓

    在同心圓復健中心的課程規劃中,周一下午是體能娛樂活動,工作同仁在社區巷道中設立關卡,並帶領「同伴」們逐一闖關,大夥兒玩得開心,鄰里住戶也在一旁大聲加油或適時給予「指點」。「當社區鄰居們看到這些「同伴」衣著整齊、行為得宜,臉上又掛著燦爛笑容,確實一掃過去對於精神病友的刻板印象。尤其我們平日大門開啟,讓所有『同伴』都可自由進出,顯見他們的自主管理能力已逐漸恢復正常,我們常會聽到鄰居住戶與『同伴』打招呼、問好的美好聲音。」

  孫主任也舉了幾個實際的案例,像是負責煮午餐的「同伴」,剛開始去市場買菜,可能需要五樣菜,買回來的只有三樣;過了半年,買回來的卻有六、七樣,因為老闆覺得他們進步許多,不時會多贈送一、二樣做為鼓勵。或是在工作臺製作手工皂的「阿明」,雖然還是會喃喃自語,但雙手未曾停歇,而且他做的手工皂經常都能通過嚴格的品質檢查。還有過去一直活在自己世界裡,幻想擁有明星老公的「阿秀」,現在已能走出密閉心室,自在地與「同伴」們交談,一旦看見自己屬意的對象,還會為其烹煮美食頻頻示好,尋找真實的春天。與曾經以為自己是立委,只動口不肯動手的「阿力」,現在已學會「放下身段」,和其他「同伴」一起挽起袖子及褲管,在菜園裡辛勤地種菜了。以及表現愈來愈好的「阿福」,走在路上都會主動與鄰居打招呼,更因此,讓一位家中營業木材工廠的老闆主動邀請他到廠裡工作。「阿福」從108年6月工作至今,認真的表現還讓老闆豎起大拇指稱讚。

    復健中心的「同伴」們也獲得靜宜大學的邀請,要參加該校在聖誕節舉辦的馬槽市集園遊會,當日要販賣手搖飲、雞蛋糕以及最擅長的精美手工皂,他們忙裡忙外地準備,就是希望能以最好的品質呈現給大家看。

    孫德利主任欣慰的表示:「生病的人都需要時間康復,對於精神病友而言,良好的、多元的『刺激』,都是最佳的『藥劑』與支持助力。非常感謝社區鄰里間以及靜宜大學所給予的各項支持,讓復健中心裡的『同伴』們可以有個『緩衝』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的表現可以越來越好,最終回到各自的家庭,過著正常的生活。」

閒來無事時,同伴們會邀約打麻將,動腦、怡情、好歡樂。

期待完善的長照制度早日伸出援手

    不過即使孫主任與他的夥伴們再怎麼努力,仍挽不回一樁憾事。一位大姊在同心圓復健中心待了一段時間,病情也日漸好轉,但因家中的媽媽突然中風了,她不得不「結案」返家,照顧無法生活自理的老母親。沒想到某一天,復健中心接到噩耗,這位大姊不堪獨自照顧母親的沉重壓力而跳樓自殺了。

  孫德利主任沉痛的呼籲,期望未來能建置相關的長照系統,同心圓復健中心位於台中市海線地區,高齡人口相當多,迫切需要一處長照中心,如能儘早設置,不僅可舒緩一般家庭的壓力,同時也能讓同心圓復健中心的「同伴」不論在復健期或回歸家庭時,都能有個喘息的機會,避免憾事的再次發生。

    對於在同心圓復健中心的「同伴」,他會持續以「融入社會生活」的方式代替藥物與禁閉,給予精神病友最有效的心靈治療;對於自己,即使沒有了終身俸,他已然撐起了自己的最大價值。

同伴們用心耕耘「友善農田」,蔬菜、體力與心靈都有滿滿的收穫。